3月5日至14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财政部提交的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报告显示,今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10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首度超过10万亿元规模。
报告预算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为89720亿元,较2010年增长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91220亿元。
收支相抵,2011年全国财政赤字为9000亿元,这一数字低于2010年的1.05万亿元。2011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约为2%,也低于2010年的2.5%。
财政支出重民生轻公务
“中央财政用于民生的开支,今年将会占到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3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谢旭人表示,除中央财政外,基层财政用于民生的开支要达到70%至75%。
中国的民生支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和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等。另一个是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支出,这一些支出实际上也是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其中用于农业的很多投入,都是促进农民增收的。
谢旭人说,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要做好六件大事,第一件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生均基准定额,继续实施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以及免费发放教科书等政策。并要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要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改造计划,健全普通高中、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对中小学的寄宿制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
第二件大事是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标准从去年每人补助120元,今年要增加到200元。将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标准由去年每人15元提高到今年的25元。
第三件大事是要大幅度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今年要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以及改造的棚户区是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是150万户。
第四件大事是支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范围从去年约24%的县要扩大到今年40%的县,并且要将试点地区城镇没有收入来源的居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比去年提高10%左右。
第五件大事是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优先支持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保障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第六件大事是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要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防治山洪、泥石流等一些灾害,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就是要集中力量做一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谢旭人说。
与民生支出大幅增加不同,今年公务支出预算大幅缩减。
预算报告显示,在2011年中央财政支出项目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1118.84亿元,增长4.3%。如果考虑CPI的影响(政府对CPI增幅的控制目标为4%),2011年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基本上接近零增长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从财政支出的安排来看,总体反映了中央政府的导向,也就是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