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利用每年发布的一号文件已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今后要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有必要选取水利等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重大问题逐个加以突破。
五是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复杂,需要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治水合力,中央首次就水利专门出台综合性文件,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全面部署水利改革发展。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表示,中国目前需要突出加强的水利薄弱环节也有五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建设,二是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是解决西南等地区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四是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五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这五个方面的薄弱环节都是紧紧和民生联系在一起的。”矫勇说。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对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决定》指出,在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要各级政府建立水利建设资金的投融资平台。陈雷解释说,这一投融资平台,主要是通过一些贴息、扶持、补助措施,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用好各种信贷资金(包括小额贷款),调动农民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对一些城市供水、水电等有一定的水费电费收入的水利项目,陈雷说,可以用市场机制,比如搞股份合作制、或者BOT等方式兴建。
每年冬春时节是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时期,陈雷表示,要尽可能调动群众投入资金投入劳力兴修水利工程的积极性。陈雷说,《决定》里规定的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是这一文件含金量最大的一项政策,按上一年土地出让收益的总额,10%可以落实600至800亿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在水利建设中还鼓励利用外资,目前治理淮河的新一轮工程里,有些项目就是利用世行贷款进行建设的。陈蕾说,今后在水利建设中还会继续加大合理使用外资的力度。
然而对于中国政府提出的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的政策,业内人士表示担心社会资本会对此冷淡,“因为水利建设属于公益项目,除了水电之外,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是无法盈利的,很难吸引民间投资。”中信建投证券公司专门研究农林水利的分析师沈剑说。
附:今后五年中国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防洪减灾综合体系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建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基本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隐患基本消除,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
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初步形成,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城乡供水体系基本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00万千瓦。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国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初步建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及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超采状况初步扭转。
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增强。符合中国国情水情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基本形成,水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处理机制基本建立,全社会水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增长的水利投融资体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基本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初步理顺。
行业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利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水文服务能力和水利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来源:水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