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CPI涨幅为3.3%,超过年初预设的3%的警戒线。
“短期看,控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侧重点。”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说。
中国通胀压力来自于2010年7月之后,从7月开始CPI一路高涨,到11月达到了5.1%。中国政府在去年下半年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抛售国家储备商品等方法希望以此遏制通胀。
谢国忠说,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从目前形势看还不足以抑制通胀,由于担心货币价值蒸发,人们开始在内地三线城市恐慌性购买房产,许多人大量储存粮食、食用油等消费品,这进一步提高了通胀预期和货币流通速度,使未来收紧货币政策的措施复杂化。
抗通胀成今年重心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2010年12月CPI同比涨幅虽低于11月的5.1%,但回落的预期并不大,不排除今后几个月继续冲高的可能。中金公司预测,中国1月CPI涨幅可能到5%,而且整个一季度都在5%附近。
“如果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要在防通胀和保增长之间二选一的话,我建议选择防通胀。”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1月10日该行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概念”国际投资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说。
马骏认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通胀,通胀的风险明显大于经济减速的风险。
一个国家的通胀有很多种原因造成,那么中国目前的通胀压力有哪些呢?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认为,第一,国际上所谓输入性大宗商品价格有上涨趋势,像石油、铁矿石、粮食等,必然给中国物价带来影响。第二个因素是美国经济危机以来采取的宽松政策,使得国际货币流动性过于宽松,形成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第三个因素是中国农业比较薄弱。中国从21世纪以来已经有比较明显三次通货膨胀问题,2003年一次,2007年一次,2010年又出现一次,这三次通货膨胀的直接导火索都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第四个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CPI上涨压力。
汪同三说,在四个因素中,劳动力的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因素现在随着人们的认识也在弱化影响,但现在有一个新的因素出现,就是各地政府建设的积极性太高,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第一年,许多地方提出十二五期间他们经济增长速度要翻番,这会导致地方政府盲目上项目铺摊子,这是中国可能产生更严重通货膨胀问题的最直接威胁。“如果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得不到有效的抑制,CPI涨幅可能到6%。”汪同三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货币超量发行是造成通胀的原因。2005年以前中国新增贷款从来没有超过2万亿,到2006年新增贷款超3万亿,2007年超4万亿,到 2009年接近10万亿,2010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
夏斌说,最近几年货币的超量发行,导致通胀压力加大,2011年新增贷款数额不会低于2010年,通胀压力更大。
专家支招
中国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如果今年一季度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中国将考虑出台进一步的调控措施以应对通胀。但具体是什么措施,周望军没有透露。
马骏建议央行应果断采取加息政策,这样虽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小幅震荡,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经济发展。“果断的加息可以打消投资者对通胀的预期。”马骏说。
马骏预计,基于央行对通胀的担忧,今年存款准备金率将会上调3次,每次为0.5个百分点。加息75个基点,每次为25个基点。
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今年反通胀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控制M2增速,必须从2010年的19.7%的增幅下降至16%乃至以下。
王庆在1月12日在参加由和讯网与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SEEC)联合主办的 “财经中国2010年会”上说,为抗通胀央行货币政策会收紧,但在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上,建议有一个变化,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每个银行都不一样,而且每个银行每个月的差额存款准备金率也不一样。“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执行,将会在一个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可有效阻止银行放贷冲动。”王庆说。
王庆还建议通过人民币升值来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对于2011年的人民币升值幅度,王庆判断的目标是6.20,这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6.5%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物价问题最终是货币现象,要进一步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就是要对症下药,改变货币供应的被动局面。目前货币发行多是因为外汇占款多,需要不停的对冲。
“要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有多少外汇就买多少,不停的对冲下去会使市场扭曲。”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宏观分析师李衡表示了相同的观点,李衡说,当前应对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重心不能仅仅考虑抑制通胀,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实际上都是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
困难较大
专家可以提出很多抗通胀的建议,但中国在2011年能否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没有人给出肯定的答案,这足见中国抗通胀面临的困难之大。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成思危在“财经中国2010年会”上表示,今年中国在抗通货膨胀上遇到了比较大的挑战。
成思危说,通货膨胀本身有惯性,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够制止住的,而且由于老百姓心里都怕钞票贬值,就把钱拿出来买实物,有钱的买房买黄金,一般的人就炒实物,大豆、蒜、糖都被炒过,最近茅台酒、食用油也炒得很厉害。“我在超市看到有人买了10桶,实际上他是用不了的,这样就会造成虚假的供不应求,这使得通货膨胀预期比通货膨胀更危险。”成思危说。
成思危表示,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但由于有很多项目已经上了一半了,项目收得太紧的话这个项目就成为半拉子项目,不可能收得太近,因此M2的增长不会缩小很多,大概在17-18%,整个银行信贷增长估计会维持在7万亿到7.5万亿左右。这对中国通胀形势来说,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成思危说,中国抗通货膨胀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央行对利率不可能提得太高。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利率、储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其中存款储备金率现在已经提到了19%,提高的余地不多了,公开市场操作中国并不发达,不像美国每天都要操作公开市场,货币供应不足的时候,他就买入国债,放出货币,货币供应过剩的时候他们就卖出国债,收回货币。中国现在公开市场操作,对于整个货币政策作用不大。因此抗通胀最后主要是靠提高利率。“但是我们不敢多提,在西方国家利率还比较低的情况下,我们要提高利率热钱会更多的流进来,流进来换成人民币,就达不到控制流动性的目的。”
成思危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加息之前,中国不能冒然的加息。
对于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通过抽紧货币控制物价来抑制通胀的做法,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表示,可能难起作用。
祝宝良说,2010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是经济过热造成的。这一轮物价上升因素更为复杂,通货膨胀预期是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如果过多地采取制定货币政策来控制物价可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