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保持增长
有消息透露,2011年中央财政支农预算有望超过9000亿元,这一预算在明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才可生效。预算比2010年增加了10%,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保持了稳定增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中央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向:2011年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强农政策,大幅度增加生产性投入,并突出政策的针对性。
中国对农业的投入远落后于城市,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占比仅为3.1%。而且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收的能力偏弱,农业很容易被边缘化。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实施的经济刺激方案,其资金流入农业的比例很少,特别是2010年农业投入的增速明显落后于2009年7.4个百分点。
2010年9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12个省的9950个农村调查后发现,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幅不大,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普遍下降,产粮大县得到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增速放缓,部分项目和补贴资金到位较慢。
因此宋洪远认为,中国应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保持较快增长。
空前重视水利发展
由于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瓶颈,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 “水利”的重视可谓史无前例。会议提出2011年要大兴水利,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水利部表示2011年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建设、抗旱基础能力建设等水利重点薄弱环节。抓好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改善农田灌排条件,继续深化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冬春季节是中国兴修水利的主要时期,水利部计划,2010年冬到2011年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投资较上年同期增加10%以上,超过1700亿元。预计2011年全国将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06万公顷、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30万公顷、新增除涝面积109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208万公顷。
中国水资源缺乏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已经显现。2005年中国农田干旱面积为3,882公顷,2007年攀升到4,899公顷。2010年中国发生洪灾和旱灾,据统计,因洪灾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745亿元,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769亿元。其中,2010年干旱造成中国粮食损失约为168亿公斤,超过中国粮食年产量的3%。
中国现存的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设于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运行时间长,老化失修严重,完好率不足50%。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意味着中国政府开始着手解决水利这一薄弱环节。
改善农村民生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村的民生给予了高度重视。会议公报称,2011年中国政府将采取更多措施来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公路、沼气、危房改造,促进农村教育、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工作。
最近几年中国农村民生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根据人保部的统计,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员已有6719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人数1827.8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118亿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数继续增加。卫生部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数达到8.33亿人。与此同时,部分地区逐步探索实施包括基本药物制度、丰富基层卫生机构设施、强化卫生人才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就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