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资料说,他们将提升农村地区的流通信息化水平,落实好与农业银行、中国移动签署的合作协议,在万村千乡农家店建立电子支付网络,鼓励农民刷卡消费,拓展小额信贷功能。
在城市消费中,2011年商务部将推动出台《城市商业网点条例》,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把服务消费作为扩大城市居民消费和结构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加快社区商业建设。
商务部支持流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或战略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自有品牌,增强渠道控制力。
网购是中国最近两年发展较快的一个消费市场,商务部表示在2011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促进电子商务及网络购物健康发展,加快培育一批运营规范的网络销售平台,推动传统商业企业开展网络销售。
1月5日商务部出台了关于规范网络购物促销行为的通知,要求在鼓励网络购物企业开展促销扩大消费的同时,积极会同当地发展改革(价格)、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强宣传引导,开展监督检查,规范网络购物促销行为。
对于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形势,商务部表示,将把市场监测、储备商品投放、跨区调运和进出口调剂等工作切实做好。
央行1月4日也表示,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有效管理货币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央行表示,会充分发挥好货币信贷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等。
形势预测
国家发改委经济所研究员王蕴认为,就2011年消费需求增长看,支撑消费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若干因素。
首先居民就业和收入形势持续向好为消费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在保持财政可持续性的前提下,2011年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将不断拓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也将适当提高。这助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提升消费品位,为更好实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提升消费质量提供有利条件。
第三市场流通体系的完善改善了消费环境,将有利于长期增加消费和提高消费质量。
但不利因素同样存在,“价格走势不确定可能成为影响短期消费的重要因素。”王蕴说。
王蕴表示,受到极端气候影响以及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影响,2010年前 9个月中国粮食等基本农产品价格上涨。粮食、棉花等基础性大宗农产品价格的未来走势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引起通胀的预期。这将影响当前与未来一段时间的消费形势。
王蕴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博弈也将成为影响消费趋势的重要不确定因素。从现有数据看,政策调控效果有所显现,但多方博弈的结果仍然充满变数,短期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将对市场预期产生较大影响。楼市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将对未来消费走势产生较大影响。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对中国国内消费形势产生一定影响。王蕴说,如果外部环境恶化,中国经济势必受到牵累,并对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王蕴表示,2011年扩大消费面对的最直接的政策影响是,如何保持促进消费政策的连续性。王蕴说,金融危机后政府出台的各项促进消费政策的截止实施期限基本上覆盖了2011年,但少数政策已经到期,如汽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在 2010年12月31日到期。这一政策是否延续,相关部门目前还没有表态。
王蕴认为,应适当延长汽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实施期限,可暂定一年。
专家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表示,扩内需关键是要让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收入和保障作为基础。
但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态势,而不同阶层、社会群体收入差距却在扩大。“收入分化带来的重要问题是城乡消费差距继续扩大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消费差距的扩大。”陈光金说。
陈光金说,中高收入者拉动的主要是奢侈品消费,这仅是有限的部分。基础性消费还是要靠中低收入者拉动。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取决于三方面,一是收入水平提高,二是保障水平上升,三是价格要适当,因为消费资源有限,如果医疗、住房等费用太高,百姓必然就会压缩其他基础性消费以在不同消费领域之间进行权衡。
陈光金说,应对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第一个就是给低收入群体发补贴,第二个就是给职工涨工资,还要提高最低工资收入标准。
但扩大居民收入还不是提振消费的最主要的措施,更主要的还是消除老百姓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保覆盖面不足,和政府投入力度不足。陈光金认为,在增加百姓收入的同时,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如减轻居民的教育、养老、医疗负担等,这些负担是影响中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除了提高居民收入,实现消费增长还需要推进一系列的配套改革,需要进一步在收入分配机制、工资形成机制、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上要大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