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上,27岁的李蕊回到家一打开电视机就看到了央行加息的消息。“这次加息太突然了,毫无征兆。”
加息的确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不久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时表示,“今年内,中国不会加息”。
出人意料的是,10天后,中国宣布加息了。
据央行网站消息,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 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
央行上一次加息是在2007年12月,那次加息之后,为了挽救被全球金融危机拖累的经济,央行已连续5次减息。
时隔三年,中国可能再次进入加息周期。
高通胀和负利率催生加息
李蕊是一名外企员工,家庭年收入12万元左右,由于小两口车房无忧,生活压力不大。但进入今年以来,李蕊明显觉得家里的小金库存不住钱了。翻开账本,她发现今年前九个月的支出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而物价上涨占主要因素。
“去年我们一个月的日常支出在1500元左右,而今年达到了2200元。感觉今年什么都贵了,去超市随便买点儿东西,最少也要几十块钱。最明显的是蔬菜价格的上涨,去年豆角才3.6元/公斤,今年涨到6元/公斤。93号汽油价格也从去年三月的每升5.56元上涨到现在的6.74元。”
“钱不禁花了”是老百姓对这两年物价上涨最直接的感受。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公布,9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6%,涨幅比8月份又扩大0.1个百分点,创23个月新高。分析认为,CPI持续走高主要源于食品价格的上涨和居住价格的上涨,这两个因素贡献了90%。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表示,9月份CPI仍然没有出现人们希冀的价格拐点,而是顺延了7、8月份的上行态势,涨幅甚至又扩大0.1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上半年极端天气等因素对农产品供给造成的影响远高于人们前期的预计,而且将继续影响后几个月的物价走势。
他认为,考虑到CPI走势的惯性以及货币政策的一定滞后效应,要想CPI立即出现拐点,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教授表示,对当前通胀压力的担忧是央行选择此时加息的重要原因。由于目前通胀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加之市场未来的通胀预期依然较高,加息成为央行的必然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贺力平指出,央行此次加息用意明确,它将会直接抑制CPI上涨,同时对房地产市场也将起到降温作用。
除了抑制通胀,“负利率”同样促使央行下决心加息。
所谓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利率。这种情形下,如果你把钱存在银行里,会发现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
负利率会直接导致银行存款下降,并因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降低,导致投资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速扩张而引发经济过热。负利率还会致使资金更多流入资产领域,从而推高资产价格,诱发资产泡沫。
中国的负利率局面从今年2月起持续至今。目前我国的CPI水平持续在3.5%左右,而此次央行加息后1年期存款利率也只有2.5%,负利率时代仍将继续。
“加息是央行对数月以来负利率的修正,虽然加一次息还是很难把负利率完全修正过来的,不过它显示了政府希望改变负利率状态的一种态度。”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
加息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加息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国内的通胀压力,并为楼市“退烧”。但另一方面,它也引发了部分专家对“热钱”涌入中国的担忧。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分析,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一直预期不低,美国又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资金大规模流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就在所难免,热钱流入很难控制。
北大教授曹凤岐同样认为,由于美国、日本等经济体仍旧处在较低的利率水平,短期内可能会导致热钱流入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单月新增外汇占款持续处于高位,尽管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影响,5、6月增速大幅放缓,但三季度随即大幅反弹,9月更是以2895.6亿元的规模创下年内新高。
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正在加大,如何规避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成为中国政府需要攻克的一道难题。
经济学家史晨昱认为,多部门应协调配合对热钱加以堵截。“如海关要严格审查进出口贸易和进出口价格的真实性;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审核并监控生产性资金的流向;银行也要监测存款账户中的存留量状况,追踪大额、频繁异常流动情况,重点关注外汇短期流动信息;外汇局则应及时掌握外汇项目的信息变动,尤其是非居民以及个人外汇账户的开立及资金流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