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国内首个以非洲文明为主题的综合性非洲博物馆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隆重开馆。来自非洲、欧洲和国内的一百多位非洲研究专家、艺术家、收藏家聚集一堂,共同见证了中非文明交流的这一特殊时刻。
开馆仪式由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主持,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专程前来与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吴锋民共同为博物馆揭牌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向为非洲博物馆捐赠首批精品文物的郭栋、程晖、李舒弟、刘鸿武以及李松山、韩蓉夫妇颁发了捐赠证书。开馆仪式上还举行了《非洲艺术研究》新书首发式。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馆区2000平方米,首期投入使用400多平方米,集非洲艺术的精品收藏、非洲文明的学术研究、非洲文化的知识普及为一体,旨在通过长期扎实的平台搭建与软硬件投入,实质性地推进中非文明的交流对话与科研合作。整个博物馆的装饰设计融观赏性、学术性、收藏性为一体,既传递出强烈动人的非洲艺术美感,又彰显了博物馆庄重典雅的学术品位。本次展出的 500多件馆藏精品,包括非洲乐器、法器、武器、家具、农具、面具、木雕、陶雕、石雕、铜雕、服饰、银器、织品及各种生活用品。另外,博物馆还设有非洲马孔德艺术品展区。这些文物器具大多收集自非洲边远乡村的传统村落,保留了浓厚的非洲文化原生品质与生活气息,具有独特的异域风情和较高的研究价值。这些文物精品走进中国大学的博物馆永久收藏,为国人了解非洲文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与博物馆开馆仪式同日举行的非洲艺术国际高端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联合主办,《文艺争鸣》杂志社、走近非洲(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非文化交流中心协办。来自非洲和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艺术家、政府官员及各大媒体的代表 100多人,就世界艺术体系中的非洲艺术、非洲艺术的历史进程与当代命运、当代中非艺术交流合作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者普遍认为,非洲艺术是这块大陆雄阔壮美大自然的赠礼,也是非洲人民纯朴心灵中流淌着的歌声。过去数千年间,作为人类艺术世界的奇葩,非洲艺术经历了复杂久远的演进过程,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外部世界交流互动,逐渐成为世界艺术体系中的一部分。近代以后,非洲艺术历遭劫难,在流播失散于欧美的过程中影响了百年来西方现代艺术的变革与风格塑造。相对于欧美,在认知非洲艺术方面中国是一个晚到者。今天,随着中非合作关系的快速发展,中国有可能以自己的审美眼光,以自己的艺术情怀,来重新认知非洲艺术的品质与意义,这对突破“中西二元”艺术史观之束缚,增进当代国人养成更具包容性的对异域文化艺术之赏析能力,夯实中非合作的人文基础,皆有重大之理论与现实意义。
浙江师范大学于2007年成立了国内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汇聚国内外学者积极开展非洲研究、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并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为建设一个专业性高水准的非洲博物馆奠定了基础。此次非洲博物馆的建立,标志着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研究又跃上了一个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