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等教育的代价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焦点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免费高等教育的代价
吕 翎 • 2007-07-03 •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为了获得一个在知名学府接受免费教育的机会,你愿意毕业后在指定的并且很可能是条件恶劣的边远地区工作10年吗?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很多出身贫寒的高考考生面临的现实抉择。

根据教育部五月份公布的计划,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北京、上海,长春、武汉、西安和重庆等地的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类学生免费教育。享受免费教育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将一切开支,包括学费,住宿费,并给予生活补助,该计划所需的全部经费将由中央财政支持。

同时,教育部也规定,享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要回到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10年以上,如果违约应退还所免费用并缴纳违约金。到城镇学校工作的,还应到农村任教服务两年。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不得报考全日制研究生。

据估计,2007年6所学校的全部免费师范类学生名额大约在1万2千人左右,其中大部分人都来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目前,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平均开支是一名学生一年学杂费和生活开支约1万元左右,明显超出一些年收入不过几千元的贫困家庭的承受能力。同时,尽管城市教师的社会与经济待遇比过去大有提高,但在广大农村地区,教师的边缘化处境仍未得到显著改善,也成为困扰大多数师范生和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痛。

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出台正是国家为了有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而采取的办法之一。 通过出资培养一批大学生投入基础教育事业,既保证贫困学生能够完成学业,又把优秀人才吸收到农村教师队伍当中。

不过,免费师范学生毕业后要到基层和农村学校任教的硬性规定却引发了围绕学生权利问题的热烈争论。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学生被迫用十年青春换来四年的免费大学教育。

有预测说:“除了决心献身贫困地区教育,感恩社会免费培养的学生外,大部分年轻人都将耐不住十年的贫穷和寂寞,会以各种方式撤离最艰苦的教育一线,除非中小学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突然大幅上扬,甚至达到让全社会羡慕的高水平。”

 

不能以权利为代价

 

毕舸(国际在线):免费师范生回原籍执教十年以上的制度出台,必然要面临多重挑战。由于该制度对免费师范生进行了岗位与地域限制,而把他们约束在一个狭窄的岗位上,丧失了基本的就业选择权。在就业自由成为普适性价值观的今天,这种经济与行政约束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令人忧虑。

免费师范生不能以权利为代价。提倡大学生回报家乡,报效祖国,更要倡导平等、开放、以及保护公民合法权利、鼓励公民行使权利的社会环境。免费师范生制度,不应仅着眼于解决乡村教师数量不足的一时之需,更应全面改善乡村教育生态,贯彻义务教育制度,让穷孩子上得起学,让扎根乡村的教育工作者不再为工资发愁,让尊师重教成为道德基本准则,从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文化环境各方面,营造农村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其中。

 

邓海建(河南商报):一项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源流失的调查显示,目前30.8%的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想换职业,而师资流失的基本走向是农村流向城市,西部流向东部,非重点向重点学校集中。客观说明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地域失衡。换句话说,真正影响学生择业的是教师的职业待遇。

“免费师范”制度对“教育优先”可谓用心良苦,但如果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十年协议、回‘乡’任教”等硬性的制度也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晓乐(中国青年报):不少人是因为家庭贫困,难以负担高额的大学学费而选择读免费师范,。而绝大多数入学者的目的,又是为了改变贫困的命运,直接一点说,就是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是要通过找到一份收入较高的好工作。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规定,受惠学生必须回家乡省份工作十年。现在中国地区间收入差别很大,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的收入相对较低,甚至不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再加上多年来对重点校的“偏好”,最终也导致基础育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均衡。

虽然政策是出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考虑,可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地理位置边远、条件艰苦兴许还可以,但是收入低,使得学生别说是帮助家庭解决经济困难,怕是连养活自己都不容易。由此怕是在职业生涯的一开始,就会摧毁他们对教师职业的信心。

当然可以把违约金定得很高,惩罚那些“违约者”。但“十年”之后,有能力的教师让然可能出走。如果真的要为农村基础教育留住人才,激励远比惩罚更有效。

 

朱新美(江南都市报):从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出台,可以看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决心。但是从实现长远的教育计划来说,这仍是个权宜之计。要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真心实意终身从事教育工作,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最根本的莫过于加大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校园环境及办学条件;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有志教育事业者得到切实的利益保障,比如提高教师的地位、收入,生活质量等。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滕朝阳(南方日报):在高校费用普遍上涨的形势下,一部分师范生不但能享受免费教育,还能获得生活补助,简直就是一种“特权”优待。这种优惠政策,无疑可以帮助那些学业优秀而家境贫寒的学生们继续学业。但是,免费师范教育不应是“免费的午餐”,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学生们也应该履行义务。如果没有相应的义务规定,就是国家资源的浪费,农村教师队伍也建设不起来。倘若觉得这样的义务太重,与享受到的权利不匹配,也可以不选择接受免费师范教育。

事实上,以前的师范教育也是免费的,同时也有相关义务规定,但很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并没有进入教育一线甚至完全脱离了教育系统。如何监督享受了免费教育的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就成了一个难题。若没有强制规定,就一定会有人想方设法规避义务,浪费免费师范教育资源,因此增加新的社会不公。

 

椿桦(现代快报):有人争辩,新的免费师范教育政策没有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带有绑架性质;有人甚至质疑“穷人的孩子就必须去当教师”。

这些人都片面强调了权利享受,同时忽视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市场经济社会中,主要是契约关系。而免费读师范的制度规定,事实上就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契约,选择权仍在学生。那些无意于当教师的学生不会选择在师范大学里虚度光阴,而加入这份契约的大学生,既然是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公民,就应该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会在意在哪里教,教多久。

免费师范生从教10年计划,实质就是国家免费培养教师计划。为了避免教师们政策临阵脱逃,签一纸协议是有必要的。而且,学生也可以选择反悔,只要把学习期间免除的费用还给国家,并补偿违约金就可以了。

 

林大手(河南商报):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有利于解决农村教育人才匮乏的问题。

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们非常辛苦地攒钱,为孩子创造教育条件。可大学毕业后,这些孩子大多数还是头也不回的涌向了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辛苦培养一个人才,对农村、对家乡却没有多大帮助。长此以往,教育愈普及,城乡差距反而越大。

免费师范生的政策规定,一方面可以有效缩小城乡二元制结构下造成的师资差异,增强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这些师范生由国家投入培养,服从国家分配安排也理所应当。

 

萧锐(南方报业网):媒体对于十年任教义务的批评,恰恰忽略了一个渴望得到正规教育的乡村学生群体,却忘了更多嗷嗷待哺的农村学生。更何况,是否选择该项政策,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十年的履约期限是否苛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与抉择。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