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31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继龙年伊始访华和温总理四月赴德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后,再次率领大型政府经济代表团来华举行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会议,并签署了18项合作文件和协议,赢得了总金额70亿美元的高额经贸订单。虽然全球金融危机阴霾未散,欧洲依然深陷债务危机,但有史以来最为高频的政府首脑互访和紧密合作在危机中无疑凸显了两国关系的“特殊性”,对于已迈入“四十不惑”的中德关系的继往开来,可谓是锦上添花、意义重大。
默克尔自2005年9月上台以来,积极促进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同时,在扩大德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方面将视野逐渐转向加强与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合作。在继2007年德国担任八国峰会轮值主席国期间提出“海利根达姆进程”倡议后,近年来她又将与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和波兰等欧洲4国既有的政府磋商机制拓宽至中东地区的以色利,以及亚洲的印度和中国。去年6月,中德政府磋商首次在柏林举行,14个月后,默克尔又来华与温家宝进行第二轮政府磋商。
以经贸合作为轴心,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
作为双边外交的一大重要支柱,经贸合作依然是此次两国政府磋商的重中之重。为此,随同默克尔来访的逾150人的代表团中不仅有外交、财政、经济、环保、教科等7位部长和2位国务秘书,还有逾20位来自西门子、大众汽车、蒂森克虏伯、巴斯夫等大型德国企业的高管。
根据2011年6月首轮中德政府磋商达成的共识,至2015年双边经贸额将达到2800亿美元。对于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打击的德国,加强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无疑是雪中送炭。据统计,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目前中国已成为德国出口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2011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1691.5亿美元,占中国与整个欧盟贸易额的30%,相当于中国同英、法、意三国贸易额的总和,其中德国对华出口总金额达764.3亿美元,比默克尔上台时的2005年增长了206%。在投资方面,2011年德国对华投资额从2010年的9.33亿美元上升至11.36亿美元,在欧盟国家中位居第二,今年前七个月已达到9.58亿美元,超越英国成为对华投资最多的欧盟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在德国的投资也迎来了一波热潮,仅2011年一年投资项目就有158个,并成为德国外资第一大来源国。此外,德国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机械制造商施维营、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凯毅德和太阳能企业森韦斯等先后被中方收购。
为了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的长期稳定互补性发展,此次政府磋商不仅决定新组建“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进一步促进双向投资,并发展中德环境伙伴关系行动,还决定了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行业领域方面,决定将未来合作焦点放在先进制造业、电动汽车、气候保护、生物技术和医药经济、公共卫生应急与灾害医学、海洋和地质研究,以及极地领域等方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工业和科技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楷模和技术转让最多的西方大国。虽然2009年后德国调整中断了自1982年启动的对华发展援助政策,但具有创新精神的德国企业在诸多领域的过硬技术和德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经验,却是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可学习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