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中国对欧洲政策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际- 环球观察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与时俱进的中国对欧洲政策
崔洪建 • 2012-06-05 • 来源:北京周报 2012年第23期 6月7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中欧关系的特点,那就是“老”、“新”、“远”、“近”这四个字。“老”是指中欧作为两种文明的交往历史悠久,其中既有马可·波罗式的风情,也有鸦片战争的痛楚。“新”是指中国和欧洲都在古老文明基础上经历着新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求新求变,向世界也向欧洲敞开大门;而通过一体化的努力,欧洲也正在进行一项伟大的试验,建设一个崭新的欧洲。中欧地理上相距遥远,所以不存在直接的地缘冲突,但全球化和相互依存又通过经贸关系和战略合作将两者联系得如此紧密。这四个特征从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中欧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决定了中欧关系在曲折中发展的轨迹。

 

中欧之间的重新发现

中国对欧洲的政策服从于自身对国际总体形势的判断和对欧洲的认识。从毛泽东时代“第二世界”的划分到改革开放之初向西方学习的主要榜样,再到21世纪初的“战略伙伴”,欧洲始终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根深蒂固的源自“欧洲中心论”的优越感,在欧洲政治家和舆论的眼中,中国长期被视为“问题的一部分”,因此争取与欧洲平等对话、互利合作的权利也就成为长期以来中国对欧政策的基调和主轴。欧洲日益认识到中国是一支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相互认知的差异使得中欧关系经历不少曲折动荡。从经贸关系中的贸易赤字、贸易摩擦、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问题,再到政治领域的人权、西藏问题等,这些不和谐音常常对中欧关系形成干扰,以至于双方都有质疑的声音,认为中欧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实质上是“既无战略也非伙伴”,这些疑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两大政治、经济实体之间更密切关系的发展空间。就在中欧之间政治互信度不高、经贸摩擦加剧的困难时期,中国对欧政策始终坚持将务实合作、增进互信作为主要方向,保持了中欧关系的稳定态势。

随着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稳步上升,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在欧洲的肆虐,此前中欧关系的基础和逻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欧洲对中国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如同欧洲学者所言,“让中国去援助欧洲,这在5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作为欧洲负责任的战略伙伴,中国在危机中的表现有目共睹,欧洲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不再是“问题的一部分”而更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中国正从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欧洲不可或缺的伙伴,中欧之间正在开启另一段历史性的文明对话、战略合作和经贸互利的崭新进程。

 

相互依存与合作共赢的政策起点

全球化潮流和相互依存格局是改造中欧关系的强大外部动力,双方在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资本和技术的大流动中各取所需,最终形成了高度密切的相互依存格局。毋庸讳言,密切的经贸关系是中欧关系的基础和动力,由于在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在经贸领域能够找到最多的共同利益。在改革开放初期,“用市场换技术”一度成为中国对欧洲经贸政策的主要思路,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一枝独秀成为当时中欧经贸关系的缩影。但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能走已经被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明为陷阱的“依附式”发展道路,而必须通过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改造来走创新型发展的道路。

“中国制造”向价值链高端的移动对中欧经贸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欧洲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在早期依靠技术领先和经验丰富获得的对中国的经济优势逐渐被危机感所代替,各种保护主义的声音此起彼伏,对欧盟和欧洲国家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欧洲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欧洲面临的是自身经济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下降的结构性问题,因此也提出了创新和调整的主张。既然相互依存已经成为中欧经贸关系的现实,保护主义的零和逻辑显然不合时宜。正是在这一点上,中欧双方找到了经贸政策的契合点,倡导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欧经贸政策的新主张。

近两年来有关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欧洲“2020战略”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和政策实践表明,双方加强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协调正将中欧经贸关系带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李克强副总理在访问欧盟总部时,用了通俗易懂的形象比喻来说明中欧经贸关系的这种合作共赢目标,那就是“欧洲技术加中国市场、欧洲设计加中国制造”。只要欧洲按照自己提出的发展战略,继续保持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势头,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势头就仍然可以持续。

 

更加全面、系统和平衡的对欧政策

从认识到中国的不可忽视到承认中国的不可或缺,对于习惯了优越感的欧洲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欧洲的公共舆论显然还没有为这种转变做好准备,有关中国“买下”欧洲、“统治”世界的言论时有耳闻。因此仅仅有政府之间的信心和共识还不能确保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来自社会和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必不可少。中欧双方为此启动了人文和社会交流的高层对话机制,在中欧之间已有的战略和经贸对话机制外,建立起巩固双边关系的“第三支柱”,这充分表明了中国的欧洲政策并非是谋于一时、只重眼前的权宜之计,而是着眼于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

欧洲是国际关系中一个独特的行为体,这里有40多个主权国家,还有一个由27个发达国家组成的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组织——欧盟;这里不仅有英、法、德这样的地区和世界性大国,也有广大的中小国家;这里不仅有体制基本完善、处于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也有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相对落后的次发达国家。保持与欧盟和成员国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关系的平衡发展是中国对欧政策的一项原则,但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欧洲展现出更复杂的多样性。在加大对欧洲投资和市场融合的方针下,制定一个更加系统和平衡的对欧政策,成为中国促进对欧关系的新思路。中国领导人频繁地出访欧洲,出访目的地几乎遍及欧洲各个角落,出访内容政治、贸易、金融和人文交流无所不包,正是对这种更加系统、平衡的对欧政策的实践。

无论谁将会成为对欧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建立一种以发展、合作为主流的中欧关系始终是中国对欧关系的基调,这是欧债危机以来中国向欧洲发出的积极信号。在国际形势纷繁变化的今天,共谋发展而非相互拆台、平等合作而非战略对抗应当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国际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应当成为动荡中的稳定器。共同以发展为政策优先、以多极化发展为战略目标的中欧关系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双方有信心通过各自的政策调整将中欧关系建设成为“21世纪国际合作的典范”。中国政府不仅这样承诺,也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主任)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中国非洲企业大全》(2012)首发式举行
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三公经费”
中国首台高铁“救护车”诞生
中国保监会放宽保险资金投资债券范围
中国公布首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专家解读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
莫桑比克和欧盟委员会签署援助协议
哈马斯称埃及斡旋巴勒斯坦问题展开新纪元
安理会未通过有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
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隆重开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专题导航更多

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15年前的7月1日,一个全球目光汇聚的时刻,一个亿万国人感动的瞬间。分离一个半世纪后,香港终于重回祖国怀抱。时光荏苒,东方明珠栉风沐雨,始终光彩依然。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