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中非关系的客观与真实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际- 环球观察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还原中非关系的客观与真实
贺文萍 • 2012-06-05 • 来源:北京周报 2012年第22期 5月31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2012年4月3日,在马拉维首都利隆圭的卡姆祖医院,来自中国陕西的骨科医生王力群(左一)为患者分析病情。(丁海涛)

近10年来,随着中非政治和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国际媒体、西方智库以及学术界有关中非关系的报道和讨论急剧升温,但在如何看待“中非关系发展”这一命题上,中国自身和外部世界之间却存在认知上的巨大差异。在中国政府和学者看来,近10年来中非关系的发展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全天候友好合作关系的自然发展和延伸,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和平等互利是中非关系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而在大多数西方媒体和智库(包括一些政界人士)看来,中国重视发展对非关系完全是出于对石油等战略资源的争夺,中国在非洲政治经济影响的扩大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的表现,指责中国以廉价商品占领非洲市场,向非洲国家推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对一些所谓“无赖”国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则阻碍了非洲的民主进步。而且由于西方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以及英语仍为国际传媒中的主要语言,上述对中非关系的误解和误读对中非关系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的确,在过去的10余年里,中非关系依托“中非合作论坛”这一强劲的机制化平台,在贸易、投资、承包合作、发展援助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今,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从2000年的 100亿美元跃增到2011年的1600多亿美元,自 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另外,非洲还已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工程承包市场和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

相比西方从 15世纪开始就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在非洲进行了数百年的殖民统治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长期“投入”和“耕耘”,中国与非洲之间虽说最早的接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世纪我国的汉代,但真正意义上以及经常性的中非交往则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时间跨度也就短短的 60年。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的最近10年来,中非经贸关系更是每三年就跨越一个新台阶,这自然让一些把非洲视为自身“后院”的西方国家,特别是其中一些持“零和”思想和冷战思维的媒体和政界人士感到不舒服,仿佛是中国“动了西方的奶酪”。

 感到中国人动了自己在非洲的“奶酪”的一些西方政客、媒体和非政府组织于是开始把聚光灯对准中国政府、公司乃至个体户在非洲的一举一动,用放大镜观察中国人在非洲可能产生的任何瑕疵。一些负面的公司个案被渲染成带普遍意义的国家行为,正常的资源开发合作被描绘成“资源掠夺”。中国公司参与全球化竞争,以高效低价竞标成功的项目被指是搞了暗箱操作或者政府的幕后支持。

外,指责和批评还指向了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原则”,认为这一原则实际上是对所谓“无赖”或“失败国家”的变相支持,不利于西方国家在非洲推动的民主、人权事业以及反专制和反腐败运动的进展。这一指责乍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细细分析,这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联系。姑且不论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努力,所谓“内因为主”和“外因为辅”,而且更重要的是,“民主、“人权”和“良政”并不是建立在沙基上的海市蜃楼,不可能通过漂亮的口号和一味的鼓吹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它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教育水平和法制、民主意识提高的基础之上。实际上西方自身也是经过了数百年的努力才达到了今天的水平。因此,中国在非洲大力发展经贸合作,仅中非贸易一项近年来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 20%,帮助非洲国家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大力开展对非人力资源培训等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夯实非洲实现民主和良政的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说到底,非洲的发展道路选择毕竟是掌握在非洲人民自己手中。

对于西方舆论上述对中非关系的误读,近年来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中国学者一直都在努力撰文进行澄清和反驳。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勇于站出来为中非关系说说客观公道话的外国学者和外国媒体也开始逐渐增多。 2009年,美利坚大学教授、著名的中非关系研究专家德博拉·布劳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出版了她20多年来跟踪并实地考察中非关系后撰写的著作《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书中用大量实例客观讲述了中国帮助非洲脱贫与发展的事实,对那些抹黑中国的“时髦”观点逐一进行了分析和证伪。

该书甫一问世,即在国际中非关系学界以及研究中国的学界引发了强烈的震撼。推崇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曾记得,在该书出版后不久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办事处举办的一次读书推介会上,当布劳蒂加姆教授本人介绍完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我作为评论人应邀发表完评论后,有在场的个别西方以及非洲籍人士竟评论说,“如果不是睁开眼睛看,我以为讲这番言论的是一个中国人,没想到是一位地道的美国教授。这种观点让人无法接受。”可见,要还原中非关系的客观与真实,如果是西方人或者是非洲舆论,其要付出的勇气和胆量自然要比我们中国人大得多才行。不过,也惟其如此,才更弥足珍贵,也更贴近事实与本质。

  近年来,因工作的关系,我也常常有机会到非洲各国走走看看、听听和谈谈。总的印象是,虽然在非洲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中也存在对中非关系的负面评述和报道,但积极和建设性的看法仍是主流。许多非洲的有识之士都认为,虽然中国也到非洲来开采自然资源,但与西方半个多世纪以来免费攫取的做法不同,中国还向非洲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量投资作为交换。

中国在最近 3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雄辩地说明,非洲不能再把欧美模式看成解决问题的药方。非洲必须牢牢抓住中国的尾巴——当中国往前奔跑,非洲也能随之前进。中国参与非洲事务是非洲发展的最新机遇,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的历史机遇,非洲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再错过。即使是非洲普通民众,因其从中国的经贸活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直接获益,也对中国人的到来持欢迎态度。记得两年前我在卢旺达调研时,曾偶遇一个在街头轮滑的非洲少年。他引用拿破仑的“中国睡狮论”比喻说,中国睡狮现在醒了,发出的怒吼引发的世界震动他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都感受到了。但这种震动的感觉很好,给停滞不动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之,要还原中非关系的客观与真实,还不仅仅是学者和媒体(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责任,更重要的还在于双方的人民,特别是普通非洲人民的切身感受。(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非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中国非洲企业大全》(2012)首发式举行
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三公经费”
中国首台高铁“救护车”诞生
中国保监会放宽保险资金投资债券范围
中国公布首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专家解读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
莫桑比克和欧盟委员会签署援助协议
哈马斯称埃及斡旋巴勒斯坦问题展开新纪元
安理会未通过有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
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隆重开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专题导航更多

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15年前的7月1日,一个全球目光汇聚的时刻,一个亿万国人感动的瞬间。分离一个半世纪后,香港终于重回祖国怀抱。时光荏苒,东方明珠栉风沐雨,始终光彩依然。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