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稳定态势面临严峻挑战,不安定因素增多
一、冷战思维以及军事集团逆势发展,严重挑战世界和平秩序
在冷战结束二十余年后,一些国家的冷战思维表现出明显强化趋势。在亚洲地区,美国高调“重返亚洲”,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美日、美韩军事同盟。在亚太地区向一些国家增加“军援”,加大军事投入。美国的一系列动作,无异于公然鼓励区域军备竞赛。这种行为不仅搅乱了平静的太平洋,还将导致国家间关系的紧张,阻碍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对地区稳定构成严重挑战。
亚洲地区的岛屿主权争议和海洋权益纷争继续发酵。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在“历史修正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日本一边继续坚持否认争议的立场,一边强化在钓鱼岛周边的军事部署。与此同时,日本公然在亚太地区拉帮结伙,制造和散布“中国威胁论”。亚太地区强化军事集团的动作,显然有背历史潮流,是冷战思维之下的零和游戏规则的产物。这一趋势的发展,必将给亚太地区各国的稳定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二、大国利益冲突与矛盾凸显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持续反映了俄美欧大国之间深层利益和结构性矛盾的碰撞。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是,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决定暂停同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即乌克兰暂停了加入欧盟的脚步,而准备更多地加入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一体化进程。表面上,乌克兰危机是民众在“向西”还是“向东”的国家发展方向问题上的冲突,深层原因则是俄美欧对乌克兰的激烈角逐。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出于对俄罗斯进行战略遏制的需要,通过北约东扩、欧盟东扩、“颜色革命”等举措对俄罗斯进行全面围堵和战略挤压。在欧亚战略大棋盘中,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把乌克兰比喻为“地缘政治支轴国家”,谁控制了乌克兰,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对俄罗斯而言,失去了乌克兰,普京总统精心营造的独联体一体化将遭受重创,俄罗斯振兴的强国梦想也将大打折扣。不断升级的乌克兰危机导致俄同美欧大国关系日益紧张,也冲击着欧亚地区的安全架构。
三、中东北非和中亚地区的宗教极端势力呈现快速蔓延趋势
中东北非地区教俗斗争区域化长期化的趋势明显。“阿拉伯之春”的爆发标志着伊斯兰政治力量的崛起。虽然在世俗力量反击之下,埃及穆兄会为代表的伊斯兰政治力量在中东和北非受到极大遏制,但伊斯兰力量在中东北非以及周边地区输出伊斯兰革命的进程并没有停止。有资料称,穆斯林兄弟会在多数中东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他们号召圣战,鼓励伊斯兰力量推翻世俗政权。阿拉伯世界教俗角力构成中东北非地区新的不安定因素。随着伊斯兰政治力量的不断活跃,激进的伊斯兰势力混迹其中,如基地组织,更加剧了地区局势动荡的风险。
中亚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空前活跃。近年来,中亚地区伊斯兰化趋势明显,教徒朝觐的热情高涨,伊斯兰教的礼拜场所明显增多,宗教组织有增无减。中亚伊斯兰化趋势被一些宗教极端组织所利用。他们在清真寺、在教徒中广泛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和非传统的伊斯兰教,并谋求推翻世俗政权。乌伊运、萨拉菲、瓦哈比等新老牌宗教极端组织不仅在费尔干纳地区异常活跃,他们还参与了叙利亚、阿富汗等地的圣战。受阿富汗和中东地区形势的影响,2011年以来,中亚地区发生的恐怖事件明显增多。东突分子在中国新疆的恐怖活动也出现反弹。宗教极端思想的蔓延和宗教极端势力的迅速扩大,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构成新隐患。
亚信会议肩负建设和谐稳定新亚洲的使命
亚洲安全面临的挑战增多。当前亚洲安全形势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非传统安全因素突出。亚太地区局势趋于复杂,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机制陷于停滞,朝韩关系实现根本缓和尚待时日;冷战思维在一些国家的对外战略中挥之不去,地区集团政治膨胀,地区领土领海争端明显升温;中亚国家之间在领土、水资源等方面的潜在矛盾日渐突出。中亚地区三股势力外溢,恐怖事件增多。在北约盟军大规模撤离背景下,阿富汗未来安全局势更加扑朔迷离;西亚北非地区的政治动荡向常态化发展。此外,事关民生的网络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在新的复杂形势下,建设和平、合作和发展的新亚洲是亚洲各国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呼唤建设新亚洲,树立新安全观。新安全观的基础应该是不结盟不对抗、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共同发展。中国倡导的安全观在于“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既维护本国的安全,又尊重别国安全关切,促进人类共同安全”。上海合作组织13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是该组织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上合组织坚持“上海精神”和新安全观在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上合组织有力维护了中亚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世界政治和经济重心日益在向亚太地区倾斜。亚洲最具发展潜力,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2012年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经济总量之和达到14.3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和亚洲经济总量的20%和70%。同年,中日韩三国的进出口总额为5.4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35%。但是,近年来,亚洲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的困扰。因此,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肩负的新使命,就是营造和平、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发展环境与合作环境,打造和谐亚洲。
面对新挑战、新威胁,作为多国参加的安全对话论坛,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优先探讨的问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各国之间的对话,增信释疑,加深了解,增进合作。二是涉及地区稳定的迫切问题。例如,为防止阿富汗在2014年后陷入内战,亚信会议可以探讨阿富汗稳定问题以及国际社会支持阿富汗经济重建问题;探讨共同应对三股势力渗透问题等等。三是加强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对话与合作。亚洲的发展与安全符合地区内大国和各国的根本利益。21世纪的世界是共同发展的时代,不论国家强弱大小,都应相互尊重,谋求平等对话与合作。亚洲国家应携手合作,充分把握发展的契机,加强互利合作,共同构建亚洲安全大厦。
在亚洲安全形势复杂化的背景下,亚信会议面临着新的历史重任。亚信会议机制历经二十余年,通过了许多重要的基础性文件,发展有二十多个成员国,并搭建了国家元首会议、政府首脑会议,外长会议等不同层面的会议机制。因此,纵观全球安全形势,全面探讨影响亚洲安全环境的各种因素,共商建设性的应对措施,实现亚洲的持续安全,推进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共建稳定和谐的亚洲大厦,应该成为亚信会议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