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黄小希石寿河)第五届北京人权论坛12日在京开幕,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权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围绕“科技、环境和人权”的主题展开讨论。多位与会人士表示,中国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发展与环境共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欧洲人权代表机构委员会委员、乌克兰法学会主席尼娜·卡尔帕乔娃对中国并不陌生。自上世纪90年代首次来到中国,她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相识”近20年。
“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尼娜说,十余年间,她到过中国不少城市和地区,亲眼见证了中国在经济、政治、宗教、妇女权益等领域取得的进步。“中国在抗击贫困、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现在,中国政府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我们很期待看到中国取得更多的进步。”
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在论坛开幕式致辞时介绍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天人和谐”“天人合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和先决条件。尽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很突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任务都十分繁重,但为了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中国选择了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罗豪才指出,中国在防止水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耕地保护和发展新能源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对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课题的长期探索与实践,中国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道路,实现了发展与环境的双赢。
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张晓玲在向论坛提交的论文中表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一批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出台,环境立法成效显著。
“重视环境权,意味着环境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权利,每一个人都有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国家负有保护环境权的义务和责任,环境政策必须符合平等和不歧视的人权原则。”张晓玲阐述到。
当前,人类面临着环境、能源、资源、人口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与会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科技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合理依据和有效手段。
今年的人权论坛,主题为“科技、环境与人权”,旨在探讨科技、环境与人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霍桂桓认为,虽然科技发展对我们发展人权事业并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大力发展科技、尤其是通过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成果,对我们不断推进人权事业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东盟政府间人权委员会马来西亚代表穆罕默德·沙菲·阿布杜拉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他对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有所了解。
“中国的农业专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也为世界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与饥饿带来了希望;而生存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卜杜拉说,中国在水电以及电信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令世界瞩目,值得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其他东盟国家借鉴和学习。
但阿卜杜拉指出,就如同硬币存在两面,科学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效果,并阻碍人权事业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例,科技的发展让互联网深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言论自由。但是如果不加以限制,互联网也会对人们的隐私构成威胁。”
罗豪才表示,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维护和发展人权,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妥善处理科技、环境与人权的关系,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突出难题,也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尼娜看来,参加北京人权论坛的各方人士能够通过论坛展开平等真诚的对话,来自政治、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对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权事业展开探讨。
“从2008年以来,我们已在五年时间里连续五次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样的论坛,就国际人权领域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发表意见,坦陈交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说,五年时间,只是短暂一瞬,但我们却通过北京人权论坛这一平等、开放的平台,凝聚了智慧、促进了了解,扩大了共识,增进了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