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文明之心:平等和包容

兰辛珍  ·   2019-05-16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文化
打印
纠错

  5月15日上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大会主题是“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共聚一堂,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位于亚洲。数千年发展中,亚洲形成了丰富多姿的文明,而且这些不同文明自古就通过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进行相互交流借鉴,进而促进各自文明的发展。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拉近了不同文明的空间距离,

  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和形式。文明的交流带来的是世界的和谐与进步。

  但人类社会也存在各种傲慢与偏见,一些人自认为自身的文明是最好的,热衷于“文明冲突”,否定并执意改造或取代其他文明,最终带来了战争和灾难。当前,这种鼓吹“文明冲突”的人依然存在,对“和平”和“发展”两大国际主流造成了破坏。在这一背景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显得尤为可贵。

  人类是个命运共同体,不同文明之间通过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不同文明之间应秉持平等和包容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开幕会上所说,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中国是文明对话的坚持者和受益者,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而佛教东传、“伊儒会通”,以及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内涵。

  浩瀚的人类文明历史,以及中华民族从未断裂的文明已经表明,文明需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相信这次大会上的文明交流互鉴,以及由此而拓展的文明交流互鉴,定能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创造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