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长征专题】英雄主义史诗——外国人笔下的长征

  ·   2016-10-17  ·   来源:新华网
标签:长征;外国人;文化
打印
纠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把长征誉为“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外国人笔下的长征,你都知道哪些?亲历者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亲历者追忆长征见闻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大家庭中,有两位外国人负有盛名:一是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二是被误当做“间谍”,陪着走长征的传教士薄复礼。

  李德曾作为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红军的军事顾问参加长征,是唯一走完长征全程的外国人。他在回忆录中对红军长征作了比较实事求是的总结,“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政治上看,长征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胜利。红军抵御了占有强大优势的敌军,突破了敌人的坚固阵地和重重包围,给敌人以数十次打击和成百次骚扰。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中国红军——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军队的全体战士伟大的勇敢、坚韧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的明证”。

  瑞士籍英国传教士薄复礼(原名鲁道夫·勃沙特)1934年10月在贵州被转战中的红六军团误当做“间谍”扣留,参加了长征,随红军生活了560天。离开红军后,他利用不到4个月的时间口授完成了亲历红军长征见闻录——《神灵之手》。这本书是“红军长征中以局外人身份写的唯一的印象记,第一次从一个侧面向国外读者介绍了红军长征”,从一个传教士的角度,真实描述了与红军朝夕相处、长途行军的所见所闻所想。

 

 

  外国记者眼中的长征:史诗般的远征

  有一些外国记者,虽未亲历长征,但通过到陕北苏区进行第一手访谈,以新闻记者的敏锐思维和灵巧笔法,充分展现出长征这一史诗般的传奇。

  斯诺是第一个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西方新闻记者,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共产党人对话的美国人。1937年10月,斯诺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又译《西行漫记》)一书。在书中,斯诺把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全面、完整、准确地描述了红军长征的立体画卷,斯诺相当准确地把握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斯诺的夫人海伦也根据自己在陕北的采访,写成了《红色中国内幕》(中译本为《续西行漫记》)。

 

  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其《伟大的道路》一书中说:“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红军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受的苦难。”“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

 

    专家学者眼中的长征:一次雄伟的壮举

  国外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红军长征进行学术研究,并发表专著、文章等。

  迪克·威尔逊所著的《1935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为生存而斗争的史诗》,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他力图以学者的态度来研究中国红军的长征,突破了以往从新闻记者角度对中国红军长征的描述和反映。这本书关于长征是“生存的史诗”的主题很鲜明,还从人类精神典范的角度评价道,“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1990年,美国学者本杰明·杨出版了一本严谨的、全面研究长征的学术性专著——《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该书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澄清了不少政治和军事上的模糊问题,并纠正了若干错误。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说,红军长征较之公元前400年1万希腊人从波斯到黑海的撤退,是“一次更加雄伟的壮举”。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外学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研究长征,对中国红军长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全面反映评价了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重走长征路 续写长征史   

  还有不少外国友人不远万里,重走长征路、续写长征史。

  “怀揣心脏起搏器,带着打字机,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进行实地采访,爬雪山,过草地,穿激流,登险峰,中途战胜病痛折磨,坚持越过了千山万水,穿过七八个省份,历时74天,终于从江西到达陕北,完成了他自己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寻访”,这描述的就是76岁高龄重走长征路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他是斯诺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

 

  他写作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称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敢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

  陪同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的夫人夏洛特,以一部《长征日记:中国史诗》,完整地叙述了他们在中国的远征。

  此后,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简·弗瑞茨于1986年来到中国,采访了长征的幸存者们,并长途跋涉到延安、西安、贵阳、成都等地搜集材料,写成了一本饶有兴味、文情并茂的通俗读物,即《中国的长征:6000英里的险遇》。

  重走长征路的还有对中国有着浓厚兴趣的英国历史学博士李爱德。2002年10月,他与朋友从江西出发,经过384天的跋涉,途经10个省区80多个县,并与朋友合著了《两个人的长征》一书,摄制编著了一本红色之旅的画册。2005年,他再次重走长征路。李爱德用自己的真实感受,纠正国外一些舆论对中国的偏见,驳斥了那些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歪曲。

  红军长征是一部讲述不完的故事。80年来,外国人对长征的关注始终没有间断。在他们的笔下,长征的影响是深远的,伟大的长征精神,不仅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