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小罡认为,中国平安在国内收购银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这也是平安实施“综合金融战略”最需要扩张的方向。在国外,参股投资可能性比较大,而控股某大型金融机构的可能性较低。
而安信证券报告则预计,平安该笔巨资可用于全资控股一家300亿美元市值的国际金融公司,或相对控股一家6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记者就此联系平安集团新闻发言人盛瑞生,但他并未给出明确回复,他仅表示,目前平安内部正在不停地开会,讨论在A股再融资与发行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事情。不论现在市场反应如何,平安的融资目的都将在3月份股东大会之后会给市场一个答案。
市场冷漠回应
就在平安公布再融资的消息后,其股价出现了较大的反应。截至2月1日平安A股已从高峰时期的149.28元跌到73.99元,市值缩水一半以上。李阳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意料中事,因为现在市场资金面压力很大,限售股解禁的预期对投资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此时增发,确实面临较大的难度。
许多券商表示中国平安此次大规模的融资非常突然。他们认为,即便需要融资,中国平安也应该考虑市场状况以及资本金的扩张要求,逐步融资。而此次中国平安的股价狂跌也是机构不惜成本抛售中国平安来表示对增发的不满。
南京证券研究员王耀柱表示,由于平安没有说明此次融资的具体用途,究竟将来能够带来怎样的收益“我们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中国平安也没有解释为何不从H股中融资,而是单从价格较高的A股市场融资。
东海证券陶正傲也表示,我们没有看到公司目前需要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来支持其业务发展,也难以想见公司未来的资本回报率情况。从公司筹资额估计公司可能走上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风险管理能力一向为中国业内同行所称道的美林、高盛、花旗、瑞信等金融巨头都会在次级债危机中出现巨亏。他说:“对于中国平安的未来我们建议多保持一些谨慎。”
但也有少数券商看好中国平安未来的发展。作为中国平安的子公司,平安证券以最快的速度发布了关于中国平安再融资事件的点评。平安证券金融业首席研究员邵子钦表示,增发事件将平安加速推进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从长期来看,“平安的管理团队是国内最优秀的,也是最具国际水准的,好的投资绩效值得期待。”
中国平安除了在证券市场上遇冷之外,在李阳看来,如果增发资金真的用于海外收购,当前形势下,中国平安的海外战略似乎有些过于冒进。
虽然平安旗下已涵盖保险、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健康险、养老险等领域,但各部分业务的发展并不均衡,目前利润主要来自于保险业务。虽然去年平安成功收购深圳商业银行,并与平安银行整合为深圳平安银行,但银行业务在平安整个集团中的利润贡献率还很低,与信托和证券三项合计尚不足1%。
根据平安的规划,未来五年将建立以保险和银行为业务核心的金融体系,未来十年建成以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三个支柱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从目前平安的发展现状来看,距离这个目标还有相当差距。
吴晓求也对此表示,现在中国人很着急,总想一夜之间成就什么大事情。一夜之间市值最大,成为最大的什么什么公司,这种盲目求大心理很危险。这种不计后果的融资行为很打击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一旦对市场失去了信心,对上市公司失去了信心,要想再恢复就很难了。”吴晓求不无忧虑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