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城市印记 >> 正文

“海丝”核心区建设 泉州先行

《北京周报》记者 李一凡  ·   2019-04-2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一带一路;泉州;时事
打印
纠错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是对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真实写照。早在唐代,古泉州刺桐港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时期,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东方第一大港美誉的泉州更是呈现出了梯航百货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

  时过境迁,历经千年风雨,古刺桐港已踪迹难寻,但浸透了海洋文明的泉州高度重视对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与作用的传承。2015年,国家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获得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定位,致力在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先行作用和重要支撑作用,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基点城市和开放门户。千年古城泉州,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再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丝快车道” 

  “近年来,泉州持续保持较高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连续9年突破百亿元,有力推动了海陆空交通联网成线,相继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县县通公交’‘镇镇有干线公路’‘亿吨大港’‘中型国际机场’等目标,初步形成了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谈到泉州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取得了成就,泉州市交通运输局工程建设科科长刘善辉难掩自豪之情。作为一名老交通人,他亲眼见证了泉州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事业从“瓶颈制约”到“适度超前”的发展过程。 

泉州市交通运输局工程建设科科长刘善辉

  作为福建经济第一强市和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泉州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公路密度低、高速公路少、港口吞吐量小、航空运输难等问题却一直限制着泉州发展的脚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近年来泉州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从海陆空全方位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泉州港曾是独占400年鳌头的东方第一大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的提出,给沉寂已久的泉州港带来新的希望,千年古港活力逐渐迸发。现在,在与地缘相近的厦门港优势互补,力求协调发展、形成整体优势的同时,泉州港也在寻求自身特色,努力做强做优内贸航线,并延伸发展外贸集装箱支线港。据统计,2018年,泉州辖区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15亿吨,已连续第七年突破亿吨大关,亿吨大港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今后,泉州港筹划开辟联通中东、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地区的特色近洋航线,推动形成“内贸外支并重,兼顾远洋外贸”的合理局面,打造“海丝”航路上的区域性重要航运枢纽和内陆地区对接“海丝”的新通道。 

泉州市石狮石湖港区(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摄)

  在重新打通海路节点的同时,泉州还在不断扩展空中运输服务网络。2014年,泉州晋江机场正式升格为国际机场,为泉州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新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现在,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已逐步迈入国际中型机场行列,共有60条客运航线,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达13条,机场每天进出港航班约210个架次。仅2018年一年,晋江国际机场就新增了泰国曼谷、菲律宾达沃、柬埔寨金边等5条国际及地区航线,开辟了对外交往合作的空中丝路”。而为了进一步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建设,晋江国际机场还计划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航点规划,逐步增加东南亚等沿线国家和地区航线。 

  民营经济“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除了需要港口和机场作为结点外,陆路交通的支撑作用必不可少。现在,泉州已经形成了高速公路为主干,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三级公路交通网。不断延伸、加密的公路网联通了港口与内陆,不仅促进了港口货物高效运转,也扩展了港口腹地,盘活了内陆及农村资源。利用这一级级的交通网,泉州特色产业密切融入到产业发展和进出口贸易中,从而构筑起了腹地产业与沿海港口互联互通的良好格局。 

  “交通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为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提供了基础保障,也为产业发展‘走出去’和‘引进来’创造了良好的通商环境。” 刘善辉说。 

    

发挥侨务资源优势,助推“海丝”共建共荣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泉州人”“十户人家九户侨”,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泉州市侨联)主席陈晓玉用这样两句话形容泉州侨务资源的丰富性。 

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陈晓玉

  受到海洋文化的深刻影响,早期的泉州人纷纷耕洋牧海,到海外谋生存、求发展。据统计,目前泉籍华侨华人有950多万人,其中90%以上分布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泉州籍的旅外侨胞心系桑梓,情怀故里,名贤硕彦层出不穷。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侨胞回归祖国和泉州的怀抱。 

  “为了加强联络,维系乡谊,守望相助,泉州籍的华侨华人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团体,以海外泉州人为主体的社团已有8000多家。海外社团一头连着海外,一头连着家乡,在服务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上,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陈晓玉介绍道。依靠着这些海外社团的牵线搭桥和协助,许多泉州本地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点办厂,而海外社团也常常会在国外举行推介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来到泉州投资兴业提供了渠道。双向的交流,双向的投资,有效地巩固了泉州和“海丝”共建国家之间的联系,真正地实现了协同发展的目标。 

  而作为开展侨务工作的重要载体,泉州市侨联也充分发挥了服务侨亲、服务发展的重要职能,在平台建设上做出了大量贡献。其中最让陈晓玉津津乐道的,就是泉州市侨联创建的“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团,为侨商侨企及泉州本地企业“走出去”开展商务活动提供便利,为海外华人华侨回乡投资置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泉州市侨联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团聘请了来自9个“海丝”共建国家和地区的25名长期在海外从事法律工作的泉籍律师或法律工作者。“我们通过社团、乡亲的推荐,把海外法律人才组织起来,成立一支队伍,意在为我们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咨询。我们的海外企业碰到问题和困难,法律服务团也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陈晓玉说。 

  泉籍华侨华人是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天然纽带和桥梁,而日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也为泉州不断扩大开放,吸引内外部资源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