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对话太平洋 | 原来《纽约时报》在报道香港风波时是这样操控事实的

《北京周报》记者 李芳芳  ·   2019-09-0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对话太平洋;香港风波;时事
打印
纠错

  到底什么才是真相?

  在近两三个月的香港骚乱中,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

  即使没有到现场,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图片对比,辨别一些媒体的别有用心。

  美国精英报纸《纽约时报》对香港乱局的报道更像是有意对香港特区政府和警察的污蔑和构陷。

  在他们的报道中,不论事实如何,警察和示威游行者分别被牢牢地贴上了强势和弱势的标签,标签之下只有“弱势”一方的大力呻吟,却不给“强势”一方哪怕微弱解释的机会。两个多月来,该报的相关报道篇篇皆是如此。

  警察的形象几乎都是这样的:

一位警察拿枪对准了正在游行的一位示威者。

  “示威者”都是这样的:

受伤离场的示威者

  而我们还应该有权利看到更多,比如:

8月11日,香港有暴徒在多处投掷汽油弹 一名警察被严重烧伤。

  以及做出极端行为的暴徒:

8月4日,暴徒在香港铜锣湾多处纵火。

  当警方和特区政府被蒙面暴徒袭击时,《纽约时报》的记者仿佛不在现场,当警方严格执法、维护法治和社会秩序时却被污蔑为“滥用职权”,快门被连续按下。同时,当暴徒们在警方被迫使用催泪瓦斯而被刺激流泪的时候,《纽约时报》迅速把暴徒们“弱者”的形象传到网上,并以此作为警方“施暴”的证据。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人们开始变得不在意谎言,而更多去关心某种主张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弱势的一方总是更容易得到同情,而《纽约时报》正是迎合了大众的需求,给足养料,博取眼球。

  在一条跟踪拍摄示威青年的视频当中,一些学生背着家人,平日打工周末游行,打工赚来的钱大都用来购买各种专业防护用具。有示威者表示他们平时最爱的游戏是一款以犯罪为主题的电脑游戏,而这个夏天是在玩现实中的侠盗游戏,对于警察每次的驱散工具他们充满好奇。

  而《纽约时报》完全忽略这些年轻人的三观,甚至煽动他们继续下去,并将他们的幼稚行为形容成为一种壮举。

这些蒙面的学生是动荡香港的主力军。他们告诉我们说他们愿意为这场运动而死。

  可以看出,《纽约时报》是有一套战术来报道香港的,更准确的说是鼓动世界其他国家进行“颜色革命”。(“颜色革命”,是指20世纪末以来,在中亚、苏联、东欧国家发生的、以意识形态和非暴力方式进行政权变更的运动,而美国是“颜色革命”的主要鼓吹者和发动者。)

  掩盖真相、美化暴徒、诽谤政府以及煽动对政府和警察的愤怒,是该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主要手段。由此看来,原来《纽约时报》才是“宣传高手”啊!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