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世界秩序演变与中国的全球治理观

叶青  ·   2018-03-06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世界秩序;全球治理;时事
打印
纠错
  当前,国际社会正处于向新的发展阶段跃升的历史转折时期。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依然如大江东去,势不可挡,有利于和平发展的条件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世界正在逐步进入新的变革和动荡周期,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挑战呼唤世界各国更新全球治理理念,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中国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也为如何应对这些共同挑战提供了解决思路。

 

全球治理面临的新形势

  人类正进入全球治理的新时代,全球治理的理念之所以日益深入人心,与世界秩序的演变紧密相关。 

  首先,从全球治理的物质基础来看,当今世界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全球性的世界秩序。全球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人类的相互依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尽管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和运动在全球范围暗流涌动,但事实上逆全球化与全球化是一体两面,它也恰恰反证出国际体系前所未有地扩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信息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相互联系和连接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其次,从全球治理的权力格局来看,当前的世界秩序正处于从西方主导、以对立和分而治之为基本特征的秩序向一个真正多元而又统一的秩序演变的进程之中。二战后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在确保人类安享七十多年和平的同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力量格局。全球治理这个理念发端于西方,先天带有“西方治理”的烙印,倾向于以西方的经验和模式为标准,把其他地区作为“化外之地”加以治理。但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原有的体系结构因不适应新的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受到极大冲击,导致秩序失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攻守异位,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使国际格局中权势转移的速度在加快,国际体系加速向多极化迈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甚至在高科技和创新领域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经济格局的变动也带来了地缘政治重心的转移,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方面,发展中国家积极要求话语权,而发达国家则显现出明显的回缩和保守倾向。 

  其三,从全球治理的范畴和参与者来看,当前全球治理的范畴日益扩大,国际关系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包括跨国企业、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专业人士群体、网络社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对全球治理的影响日趋明显,治理的主客体之分日渐模糊,国家、社会、自然构成了复杂的复合治理系统。按照美国著名学者奥兰•杨的说法,我们正步入“人类世”,需要开发一套治理工具和治理机制,丰富全球治理的工具箱。 

  其四,从全球治理的思想和价值观基础来看,当前正处于世界思想和文化最活跃的碰撞期。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的统治力和吸引力在下降,发展中国家对西方模式不再盲从;另一方面,西方世界也在哀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危机,自我反思在增加。当前的大变局和大乱局使各种思潮空前活跃,甚至导致极端主义思潮泛滥,但在变和乱之中同样孕育着治的希望,为打破西方价值观垄断,吸纳多元文明智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为全球治理指引新方向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重要多边场合多次阐释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理念和主张,国际社会对此高度评价,期待中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国正以自己的实践为全球治理赋予新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在党代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全球治理观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重要体现,统领我们对世界秩序的根本看法,服务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它突出中国的引领力,包含三个关键词:信心、担当、合作。 

  首先是信心。在世界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社会的首要任务是重建信心,塑造新共识。世界秩序实际上代表着某种共识,而现在之所以世界秩序失范,很重要的原因是原有的共识被打破,而新的共识没有建立起来。面对国际格局激烈变动所带来的种种威胁,国际社会的思想陷入了相当大的混乱之中,当务之急是统一人们的思想,塑造和平的新共识。在当前国际体系转型的过程中,力量多元化和碎片化态势越发明显,很多国际安全议题上都呈现出治理缺失的状态。反对和平发展的逆流也暗潮汹涌,全球化进程的负面和消极影响不断显现,国际体系中的守成国家和失意国家或是不甘心固有的权势受损或是担心被进一步边缘化,陷入历史就是和平与战争交替的悲观轮回论调中不可自拔,试图开历史的倒车,重新回到封闭和对抗的老路上。在和平与战争的道路选择,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同时中国也对世界人民充满信心。正如十九大报告所呼吁的那样,“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其次是大国的担当,当前正处于国际体系的关键转型期,全球治理任重而道远,大国责无旁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大要有大的样子。”国家的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大国的责任首先在于敢于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引领全球治理的正确方向。 

  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人们对未来一则以忧,一则以惧,但更多的是期待和对世界大同的向往。越是在这样的大变局,就越显示出大国的作用,大国就越要有定力,要有胆识做正确的事,大国的领导作用就在于定愿景和定方向。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的共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反映了当前国际格局演变的现实,切合了各国的期待,充分展示了中国的主张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最后,共商共建共享的精髓是合作。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强调融合式发展,以“合而治之”反对西方的“分而治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但是它并不是中国独有、独治、独享的东西,而是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已经成为实践共商共建共享精神的典范。合作不仅能增进共同利益,而且也能减少可能的利益损失,因为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社会里,一个国家的不合作不仅可能对其他国家带来损失,最终也会伤及自身。中国主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推动融合式发展。这是一个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过程,各国从出于利益的合作到逐渐培养出合作的习惯,促进相互融入的过程,相互融入的加快又能推动合作的深入和各国的和谐相处。融合式合作是解决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最紧迫,最复杂的多边和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大势和潮流。(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