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一带一路”应进入务实“求真”新阶段

李自国  ·   2016-03-2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一带一路;建设;李自国
打印
纠错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带一路”倡议已为大多数沿线国家所接受,并开始由谋划阶段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由概念推广进入实际建设阶段。要做好、做实,“一带一路”推进要进入务实“求真”的新阶段。

  新时期应从五大各方面“求真”:

  第一,弄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真实需求。需要分地域、分国别,理清每个国家的战略诉求,摸清它们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最渴望的合作领域,最期待的合作项目。以丝绸之路经济带首站—哈萨克斯坦为例,根据哈萨克斯坦的各种发展战略可以看出,该国的战略诉求有四: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把哈萨克斯坦打造成欧亚过境枢纽;二是以稳定能源生产为基础,加速原材料深加工,加速工业现代化,实现经济多元化;三是发展农业现代化,利用地广人稀优势,使哈萨克斯坦在世界粮食市场拥有一席之地;四是发展创新经济,拓展新产业。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合哈萨克斯坦的上述战略诉求,则不论该国政局如何变动,未来领导人交接班如何,都不会影响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如果不契合,不论其现在表现的多积极,都是昙花一现。因此,应根据每个沿线国家的特点,找到其与“一带一路”的对接点,而后通过具体项目,不断丰富对接内容。

  第二,搞清楚对方不想要什么。“一路一带”沿线60多个国家,国家间的资源禀赋、经济规模、地理位置、对外开放程度等差别很大,在与中国合作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忌讳”的话题。如,乌兹别克斯坦目前无意与中国搞自由贸易协定,担心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会冲垮其相对落后的制造业。一些国家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其在与中国合作的设定的底线。中国可以与东盟搞自贸区2.0,中日韩可以开展自贸区谈判,但不等于别的国家也有意。摸不清对方不想要什么,就会出现自说自话的情况。

  第三,要理清“一带一路”可向沿线国家提供什么。虽然“一带一路”建设是个大合唱,但在初期阶段必然由发起国-中国来领唱。也就是说,“一带一路”现阶段可提供什么,主要取决于中国可提供什么。这里,我们要首先把家底摸清,如,可用来向沿线国家投资的规模、资金的来源、运营的模式、有竞争力的领域和有意投资企业清单。另外,除中国的“丝路基金”、“亚投行”及中国的商业银行外,还有哪里可以合作的国际融资渠道。沿线国家很多是发展的“洼地”,对投资、融资需求很大,需要在双边层面,筛选项目,形成分阶段的合作“路线图”。合作不可贪大求全,在一国有一个成功的示范性项目就是巨大的成绩。另外,项目的额度不一定求大,中小项目往往是沿线国家更加急需的。

  第四,政府要未雨绸缪,提前防范风险。“一带一路”提出之初,国内热情高涨,各省市都摩拳擦掌,盲动明显。之后,又有大量文章分析风险,担心沿线国家问题多多,投资会不会“打水漂”。如果说,概念推广阶段可以讲大而化之的“互利共赢”,新阶段就需要寻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一方面,要分国别理清“一带一路”项目在该国的风险。欧亚地区风险因素很多:如,叙利亚、乌克兰等“热点”问题短期难解;“三股势力”活跃威胁合作项目落地;沿线国家间领土、水资源纠纷很多,影响多边地区合作;不少国家法制不完备、腐败问题突出、汇率不稳定等等。对这些因素应按其对项目的影响程度进行“打分”。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本地区形势总体稳定,沿线国家资源丰富,发展诉求很强烈,对外资热情,中国企业进入该地区有近水楼台的地理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风险不可不察,更不可因噎废食。应在综合各种风险和有利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国别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报告,划分投资风险等级,并提出防范意见,供企业参考。

  第五,企业“走出去”亟需了解当地的生态容量。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启动,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生态保护的问题也需要提上日程。尽管发展工业必然会有污染,但大项目要慎重,要有更严格的环境评估,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区,如蒙古、中亚等地。一旦投资项目对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影响,如化工厂事故威胁到本就短缺的水源,就会“激起民愤”,一些政客会借机夸大风险,攻击中国。因此,需认真了解当地的生态容量,确定“走出去”的行业和地区布局。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