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现代的特殊方式
人类众多的悠久文明面对着一个共同的艰难选择:要么被动保持传统质直至最后灭亡,要么主动吸收新质转换为现代文明。 云锦织机
文化遗产,是以现代社会生活作为参照物确定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工业文明前的文明创造物,它随着现代文明的深入发展而逐渐消亡。由此论之,工业文明历史浅近的国家,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接壤与交合部更为广阔,中国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特殊方式进入现代社会的,这决定了它的现存面貌。在中国长期的古代社会中,属于精神成果的非物质文化保持了质的千年延续不变与量的永恒积累叠加。然而进入近代以来的一百数十年间,这种状况彻底改变了。
长久保持了发展恒定性的农业中国,并未像欧洲那样从自身肌体中自发生长起工业革命的初始动力,而是在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之后才被动开始现代变革的。因而,中国是以完整而缜密的一整个古代文化体系与现代突然遭遇的,这个体系曾经焕发出历史文明的耀目光焰。然而现代文明的竞争遵循的却是另外一套法则,它迫使之前的传统文明全部萎缩甚至覆灭。人类众多的悠久文明面对着一个共同的艰难选择:要么被动保持传统质直至最后灭亡,要么主动吸收新质转换为现代文明。世界上一些自强的古老民族采纳了后者,其中包括中国。于是,现代化道路在脚下展开,传统文明则成为遗产。
当中西体用之辩和“以夷制夷”的幻景最终被现实阻断和粉碎时,国人认识到仅从器物层面无法挽救中华文明的颓势。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不得不选择决绝的文化革新姿态,用彻底破除旧有制度体系、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手段来引导自身跳出封建轮回、实现民族自强。这正如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中所比喻的:“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而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新文化的旗帜。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经历了剧烈的动荡、风化、更新与再生,其中有成功也有挫折。五四新文化运动荡涤旧文化,新中国建立起人民共和的新型政体,解放后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新时期以来倡文明树新风,道道波涌的共同作用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了大幅度更新。然而西方强势文化的大举进入,政治上“左”的干扰破坏,也使优秀的传统文明质过多流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致使许多传统断绝。
百年来的西方文化潮涌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主,使传统中国的自然经济状态受到极大冲击,前期还只是造成文化杂糅,未能阻断传统,随着20世纪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加剧,商业市场与消费经济的迅速崛起,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科技文明与商业文明急速转型,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属于非物质遗产蛰伏地的旧有文化就成了最后的融冰。针对现代都市文明来说,作为人类文化记忆的非物质遗产,是旧有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下的文化基因,我们需要保存住这些文化符号,以延续自己的民族血脉。然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却又是消灭这些文化符号的罪魁祸首——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悖论。好在现代人类从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尊重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先于我国开始工业化的一些东方国家也先于瞩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早在50多年前已经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韩国也较早开始了对无形文化的保护行动。中国解放以来形成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付诸行动,也成为联合国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奏,然而,我们以往的理解和措施远不够全面和完善,加上“左”的干扰和扭曲,长期以来步履艰难。
今天我们面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描述的典型化困难局面:“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和消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例如作为传统戏曲大国,我国的剧种近30年来急剧萎缩,种类数量锐减,一半剧种专业剧团消失只有业余演出,许多剧种唯余一脉香火,只剩下一个剧团,成为所谓的“天下唯一团”。中国宫廷乐庞大而完备的体系不复得见了,反倒是周边国家保有其吉光片羽的折光,例如世界第三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韩国宫廷宗庙祭祀乐,本是以中国宫廷仪式记载为基础而形成的完整演奏程序,越南宫廷雅乐也受到中国的明显影响。许多民间传统被冲击得残缺不全,无法聚合成为完整的文化空间,例如佛教和道教法事、集市庙会广场文化活动、祭祀行傩和演剧、社区狂欢节等,这也是为何我国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文化空间较少的原因。例如北京老天桥市场,原是一个著名的文化空间,首批入选代表作里摩洛哥加玛广场文化空间的例子,就与之十分相像。加玛广场是当地人聚集游艺的场所,其内容包括说书、杂技、戏剧、舞蹈、耍蛇、吞火、算命、占星、卜卦、牙医、草药、纹身、布道、出售食品等——这与我们所了解的老天桥市场如出一辙,但天桥却消亡了。韩国申报成功的江陵端午祭对于中华端午节日仪式保存完好而又有许多衍生发展,使之文化空间的味道更加浓郁,而我国遍布全国各地仍然呈活体状态的端午节习俗,除了划龙舟、吃粽子等节目外,已经比较缺乏内涵。汉民族春节习俗从保存完整程度说,甚至可能出现大陆不如台湾、海内不如海外、中国本土不如外土中国城的情况。今天我国保存较完整的文化空间一般只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例如一些歌吁节之类,它们受到的时代冲击相对较小。
传统文化加速消亡的结果,是它所由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的淡化与稀释,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亡,最终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为世界各民族所特有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如果被一致的现代工业文化符号所取代,七彩的世界就会统一为灰色,人类文明就会陷落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在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渊薮的中国,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