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由传统文明高度发达决定其包罗广泛性;由文化包容性强决定其多元杂糅性;由政体森严和民间社会完整决定其朝野共享性; 由渗透力强决定其流播迁转性。 厦门漆线雕技艺
由上述特殊条件决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具备非物质性、口传身授性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以外,还有许多自己的独有特性。
由传统文明高度发达决定其包罗广泛性。与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单一国家仅传承一部分或某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中国文化中包含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念的全部类别(从联合国已经颁布的3批90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看),而且多数类别都有着大量显现,中国还有着许多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华文化传承了众多的各民族口头传说、多民族史诗吟诵、宫廷和民间的各类祭仪典礼、广场性狂欢共娱的各种文化空间、样式繁杂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游戏表演、民间美术和传统技艺的各样技能。仅从国家文化部颁布的两批10类1028项名录内容看,就有民间文学84项、音乐139项、舞蹈96项、戏剧138项、曲艺96项、体育游艺杂技55项、美术96项、技艺186项、传统医药17项、民俗121项,一般来说都具有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发布项目的同等价值。此外,中国还拥有许多深含东方经验把握与思维玄机的智慧结晶,诸如农历和二十四节气对自然规律的掌握、人体经络与针灸使用、中药与各民族草药的疗效与泡制、中餐厨艺烹调与众多地方菜系、中华武术、苏州园林的布局情趣与意境设计、古典诗词曲赋俳偶对联的语言使用方式、文房四宝制作运用及书法国画的创作等等,都是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文化包容性强决定其多元杂糅性。例如民间宗教信仰的多元,构成信仰仪式的多元。原始信仰与巫教的长期存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环境,共育了民间信仰的普泛化,使之形成交混杂糅状态。民间礼敬的人神仙鬼众多而庞杂,天地君亲师,儒释道巫,甚至山精水怪、树魅狐妖都可以成为奉祀对象,普通小民的信仰心理是有病乱求医、见神即磕头,以功利和实用主义的灵验与否为信仰标准。民间信仰的神系因而十分混杂,今天见诸史籍的中华民间诸神有200多种,分属不同神仙谱系,还有其他众多的杂神土神不计,尤其巫傩信仰的神系庞杂混乱之极,各种城乡聚处地则是儒廈、佛寺、道观、杂神淫祠共存。庞杂的民间信仰拥有综合混乱的仪式空间,似儒似佛似道似巫、非儒非佛非道非巫、亦儒亦佛亦道亦巫,时见如来、三清、财神、关帝共享香火,而和尚看守道观、道士主持杂庙的现象也常见。例如民族文化的多元。各民族有不同的史诗传唱,汉族有《黑暗传》,藏族有《格萨尔》,蒙古族有《江格尔》,柯尔克孜族有《玛纳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服饰、房屋建筑式样、生产生活方式和音乐舞蹈样式。各民族更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形文字和众多经典文献、独具一格的祭祀与舞乐仪式等。同一个东西,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如同属傩仪,彝族有“撮泰吉”,苗族有“磨过”与“芒蒿”,仫佬族有“依饭节”,土家族有“毛古斯”,蒙古族有“呼图克沁”;同为萨满仪式,东北的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温克族各自不同之外,蒙古族有“博”,维吾尔族有“巴克西”,藏族有“本波”,侗族有师公,彝族有“苏尼”,羌族有“释比”。
由政体森严和民间社会完整决定其朝野共享性。古代中国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例行举办级别不同内涵一致的祭典礼拜、年节仪俗活动。有由国家出面举行的大型祀典,如皇帝祭后土、祭太庙、祭社稷坛等。地方当局也奉皇帝命或按惯例祭祀当地的山川宗庙文苑先神,各个都邑学宫年年都在孔庙祭孔,而曲阜孔庙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的祭孔大典“释奠礼”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上的奇迹。乡间村落的宗庙祭祀也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永续性进行,由宗庙家族制度维系运作。民间神庙也祭祀香火不断,多有持续千年的,见于各地碑刻与方志记载。根据历法和节气组成完整的节日系统,而众多的民俗节日庆贺构成繁杂的节令文化。汉族一年中大小节日连缀不绝,正规的传统节日如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等,宫廷和民间庆贺都有一套完整的习俗。如岁末除夕皇宫驱傩赶祟演变为京城的岁时景观,而天下都邑也都于同日举行盛大仪式。元宵节看灯则在北宋末发展为京城的全民游乐活动,届时徽宗亲至街巷“与民同乐”。又有中元节礼佛、下元节瞻道,朝野共庆、天下为欢。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更形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穆斯林的古尔邦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歌圩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绕三灵”狂欢节等,展现出不同的民风民俗、庆贺仪式、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等。由朝野共享的性质所决定,古代中国因而发展成为一个最大的文化空间,其气场延续几千年而绵延不绝。
由渗透力强决定其流播迁转性。中华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性很强,自古以来一直在不断流播迁转。最初在中华腹地和周边区域流播,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陕西西安半坡、山东泰安大汶口、河南渑池仰韶、四川三星堆等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玉文化、陶文化、青铜文化、金饰文化等,彼此都有相同与相异的成分。随后朝向更加辽远的地方流播,最著名实例当然是丝绸之路上的播迁——丝织和养蚕技术的传播是古代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烧瓷技术的传播发展则使得今天的日本瓷、欧洲瓷得以较艺于中国;13世纪末马可·波罗热衷于向欧洲介绍中国的燃煤烧水做饭,茶艺则成为东方国家甚至世界的爱好,小到筷子的使用习惯也遍及中华文化圈;而当代针灸与中医、中餐厨艺、中式家俱及园林设计等正在向西方扩散;至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技术的传播渠道则早已消失于历史的无意。境内民俗文化呈地域性分布的特点突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彼此之间又有着承传迁转的明显痕迹。戏曲声腔在传播到全国各地过程中与当地语言、曲调结合而形成新的腔种或交叉腔种。据1959年统计,全国戏曲剧种共达360多种,成为世界一大文化奇观。其中如梆子剧种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发展为多种风格的地方梆子,组成梆子腔系;花鼓、采茶、花灯系统的剧种各地都不同。民间歌舞技艺同样:民间鼓乐风格突出的有晋南威风锣鼓、陕西安塞腰鼓、京西太平锣鼓等;同为秧歌舞,安徽花鼓灯、东北大秧歌、海城高跷、济阳鼓子秧歌风格迥异;各地有各地的舞狮、舞龙、踩跷、抬阁绝技。民间年画有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开封朱仙镇、河北武强等不同形式流派,民间剪纸有陇东、陕北、晋南、河北蔚县不同风格代表。
由大陆型文化特征决定其中心发散性。文明总是从中心发散的,由一个强势传播源向弱势承受区域发散,从宫廷传到民间,从都市传到农村,从大陆传到周边。宫廷礼仪散落到民间便成为民俗。例如晋东南民间保存的明万历二年(1574)抄本《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以及与之配套的活的祭祀仪式,系由宋代宫廷礼俗沿袭流变而来。汉文化扩布到少数民族地区又成为当地的民风,例如云南丽江纳西族保存了远较一般汉族地区浓郁的中原文化氛围,以及汉族地区久已散佚失传的唐宋道教洞经音乐。中华大陆文化由于积累丰厚而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历史上长期保持扩散的态势,在周边造成中华文化圈,例如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都使用汉字、推行儒学、接受华化佛教、承袭中国典章制度等,因而许多文化理念与习俗、宗教情感、祭祀礼仪、节庆风俗成为文化圈内共有的精神财产。在中心部位长久遗失的文明却可以在周边找到痕迹,孔子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例如日本晚近宫廷舞乐里保存了中国隋唐宫廷乐舞的众多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