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协副主席范谊递交了“关于对城市化发展制定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的建议”的提案。针对城市人口规模过大的问题,其中提到对城市分级,对城市人口规模设置上限。(3月6日《东南商报》)
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上海世博会的口号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回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历史上看,城市之所以形成,正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表现,而城市的存在与发展,又在不断地带动和推动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
但是,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城市应该让谁的生活更美好?居住在乡村的人,由于与城市的距离较远,所以从城市发展中获益的机会便少;居住在城市里的人,身处城市之中,从城市发展中获益的机会便多。但是,如果人口能够实现自由充分的流动,这种机会是可以达到某种平衡的。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任何人也都应该从城市的发展中获益,获益的多少可以有差别,但获益的机会不应有差别。可是,从更深层次的现实来看,不同的人从城市发展中获益,却受制于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户籍。拥有一个城市户口,不仅仅是户口性质的不同,更意味着享受的各项福利待遇的不同,也意味着从城市发展中获益机会的多寡。
对城市进行分级,对城市人口规划设置上限,让进入城市变得更加困难,并不会因此而削弱城市的吸引力,相反,这种人为限制所造成的“马太效应”,会使城市的吸引力更加强烈,不同层级的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会更加明显。结果便是,大城市对小城市、城市对乡村的优越感越来越强烈,歧视现象也越来越多,彼此之前的隔阂越来越大,抱怨也会越来越多,社会矛盾也会越来越多。
我国人口多是一个客观事实,一些大城市面临的人口压力过大也是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是对人们进入城市设置种种限制的借口。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自由流动有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致人口的自由流动,而没有人员的自由流动,也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不可能有城市的持续活力。
实际上,解决大城市人口规模过大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今年节后在沿海城市发生的“用工荒”问题,实际上已经给出了解决大城市人口规模问题的答案——大量农民工回家后没有返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家乡经济的发展,已经可以为他们提供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工作。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限制是最不可取也最不可行的办法,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即是“限制限制再限制”,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很可怕的,也是与现代社会理念格格不入的。加大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经济的平衡发展,才是解决大城市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