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温家宝总理做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总结道经济发展要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强调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经济的内在活力,同时,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迈上了新的台阶,平稳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综合国力大为提升,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使得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彰显出大国地位,也为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各项事业的加快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此,我们应该感谢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们,只有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了,我们才能在“效率”的前提下更好地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
市场经济孕育着社会财富,只有当市场经济良好运行时,才能够不断激发社会经济的内在活力,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处于长期合作与博弈之中,由于市场的力量是客观的,无法收发自如,政府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能够客观、有序地调节市场造成的经济偏差,维护和优化市场经济的秩序。同时,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做了不该做的事和管了不该管的事,则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这需要政府把对经济的必要干预与过分干预区分开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定位政府行为。
“十一五”期间,我国遭受了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在经济行为中强化了政府的行政力量,通过国家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政府的融资平台吸收了大部分的信贷资金,以国家背景的银行与政府背景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固然有拉动经济的一面,但是风险也不可低估,其可持续性也无法保障。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利用政府强势整合企业,实体经济疲软,财富转向投机领域,人才流向单一,投资效益不高与内在需求不足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比较醒目地存在。
就目前情况来看,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关键在于政府能不能保证市场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让市场而非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杜绝政府部门与市场争权,将本应由市场调节的经济现象由政府包办。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相机选择,前提还是尊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有在该进的时候才进,而不是过分进入,或者进了就不退。
同时,还需要防范实体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内需战略的有效推进、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创新性国家的建立、企业“走出去”战略,这些都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从“国富”走向“民富”的关键路径。政府要避免国有资产垄断市场、挤占融资平台,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十二五”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规范政府在市场中的行为,通过深化改革,使政府与经济利益脱钩,不再扮演与民争利、设置关卡壁垒的矛盾角色,建立起更加合理、公平、公正的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