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北京会议中心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本网记者 缪晓阳摄)
近年来,干旱、暴雨、低温等极端天气已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挑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任务时指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3月4日,就气象防灾减灾与保障粮食安全等问题,本网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当前气象干旱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还不明显
去年10月以来,山东省、河南省等中国小麦主产区降水稀少,出现干旱,粮食生产困难,粮价出现上涨压力。针对长期旱情影响下冬麦区的情况,郑国光说,今年2月前冬麦旱区土壤水分亏缺主要表现在表层,深层土壤墒情尚好。加之去年秋播质量好,冬小麦未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期仍有一定的可调可控性。2月25日至27日冬麦旱区几场雨雪,土壤表层墒情得到改善,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可以说,当前气象干旱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还不明显。
同时,郑国光强调说,3月中旬开始,小麦起身拔节,对水分的需求量增加,如果没有充足水分保障,将直接影响到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要素亩穗数和穗粒。后期气象干旱对粮食生产影响的不确定性还很大,需继续做好各项抗旱保丰收工作。
“气象干旱不代表农业干旱。在降雪和人工灌溉的共同作用下,冬小麦受旱面积和严重受旱面积都有所减少。”郑国光说。
针对不少人质疑人工增雨(雪)带来的“后遗症”。郑国光表示,中国的人工增雨主要采用的干冰、液氮、碘化银等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成冰能力。干冰、液氮汽化后成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它们都是空气的组成部分,不会造成污染,碘化银用量极小,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强化对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
“在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今天,气候变化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已初步建成气候观测系统和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八个区域(松花江流域、塔里木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三峡工程、鄱阳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以及云南省)以及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重大工程等方面的影响评估。”郑国光说。
“十一五”期间,由于应对有效,中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数及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为国家粮食连续增产作出突出贡献。
郑国光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气象部门将继续把防灾减灾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继续把“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作为气象工作的核心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对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能力,把气象卫星的监测能力、雷达的监测能力和地面气象观测网的观测能力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使得各种天气都能够监测到。在强化监测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预报能力,尽可能对一些天气发生的具体地点、发生时段进行量化预报。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
建立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郑国光说,中国气象局“十二五”时期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到2015年要基本建立满足国家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成较完善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显著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气象法制、文化、科学管理等发展环境。
“国家各项投资,包括地方政府的投资,在‘十二五’期间将会比‘十一五’有大幅度提高,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气象现代化的投入也将会达到80到90亿元。”郑国光说。
此外,郑国光特别强调说,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增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基本实现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使得广大的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气象信息、气象预报的服务。“十二五”期间气象部门把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作为一个重点任务,预计气象服务的覆盖面能够达到全国范围的95%以上,覆盖到每一个村庄,让气象信息进村入户。
建议出台气象灾害防治法规
今年两会,郑国光带来了关于建议出台气象灾害防治法规的提案。“目前中国气象灾害的防治工作全靠有关部门的规定来规范和执行,缺乏法律基础和强制力。”郑国光说,“要适应气候变化,强化应对极端气候实践能力,必须出台相应法律。以法律为基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形成硬性规范,推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郑国光说,国家正在实施住房等民生工程以改善百姓生活,建筑的气象灾害防御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应该在工程开建前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出气象安全标准,这样就可以增强房屋抗御气象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