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何香久为了解农民工真实生存状态,2012年以寻找打工的侄子为由,在建筑工地的工棚里跟农民工一起喝冷水、啃馒头,一起过夜。他表示“文化,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文化生活表现出‘高渴求’。”(3月7日《人民日报》)
何香久,这个名字太过熟悉。仔细一想,才发现这就是提议“给公务员加薪”的政协委员。不过,与之前遭到无数网友扔板砖结局不同的是,这位委员自曝与农民工吃住在一起的经历为他留住了不少的粉丝,挽回了不少的人气。许多网友表示,在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的当下,一位政协委员能够与农民工兄弟吃住在一起,太接地气了!是一位好委员!
“喝冷水睡桥洞”的委员,的确,现在已经很少见。这似乎也有“微服私访”的节奏,似乎能表现出体恤民生的大情怀。而且,也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人,只要我们不是农民工,和农民工住在一起、吃在一起都是需要一定的魅力和勇气的。哪怕只是一种生活体检,都已经比较罕见。因此,我们似乎也应该对何香久委员一些掌声。
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笔者认为,我们更要看这位政协委员在经历了一番“喝泠水、睡桥洞”的受苦受累之后,能够发出什么样的感慨、递交什么样的提案。诸位,令人失望的是,他没有说要给农民工上“五险一金”,没有说让他们自由迁入城市,没有说帮助他们的子女上学问题或是异地高考问题,也没有提及他们的讨薪问题,而是在最后得出了一个“用文化来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了一个提案——政府应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并将之纳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范畴。
明明是“下里巴人”,却在这里搞成了“阳春白雪”;明明是吃饭和温暖的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被解决,却要先解决他们的读书、看报、朗诵诗歌的问题;明明是喝了冷水,睡了桥洞,却说他们与自己只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农民工的问题很复杂,但是,抛开工资收入、福利、子女上学问题以及其他基本的生活问题不管,却只关心人家的心灵,这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跟农民工吃住了一段时间,就应该知道他们应该是这个社会中最需要提工资的人。哪怕是工资不提,也起码给他们一些起码的保障吧。在工资和福利方面,公务员和农民工存在着太多太多的差异,这也是我难以理解的地方——为什么一个跟农民工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不给农民工代言,而为公务员代言?
政协委员也好,人大代表也好,不能把自己与底层人民的联系当成是行为艺术;在了解了社会疾苦之后,更应该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代言,多提一些合理的提案,少一些雷人提案和雷人语录。看来,委员们还是应该思考一下“一位委员的自我修养”这个沉痛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