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媒体时代,回避式的处理只能说是自欺欺人。根本达不到屏蔽的目的,反而会让这起腐败案更加扑朔迷离,变成“哥德巴赫猜想”无限的发酵下去。
3月7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陕西代表团举行团组开放日活动,中国矿业报记者争取到提问机会。在提问中,这位男记者突然弯下腰举起一叠钱,称这两万元钱是有人向陕西一位老支书行贿的贿金,该记者表示希望娄勤俭省长能交给相关部门。现场记者听闻,马上围上去拍照。主持人表示这个问题不回答,重新宣布最后一个提问。(3月07 日人民网)
记者现场举报行贿,肯定有“做秀”的成分。毕竟,新闻工作者有大把机会向纪委反映情况,不用非等到全国两会上直接向省长报告。说实话,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如此“无厘头”场景,谁都会难道难堪,谁都会心里恼火,但恼火不能变成无视,更不能回避问题。显然,主持人“过滤”问题的方式处理有失风范,让娄勤俭省长失去了一个为陕西“意外”加分的机会。
应该看到,虽然不和时宜,而且方式还很“奇葩”,但无论如何这一封反腐“投名状”,不应该被忽视。毕竟,一次性行贿2万元,已经构成了行贿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稍有理性的人,都该有一连串的疑问。谁在行贿,给谁行贿,有何利益输送,之间的来龙去脉如何?但遗憾的是主持人选择最不理智的方法处理,这无疑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
在自媒体时代,回避式的处理只能说是自欺欺人。根本达不到屏蔽的目的,反而会让这起腐败案更加扑朔迷离,变成“哥德巴赫猜想”无限的发酵下去。如果没有任何回应,甚至有人会问,这里面的水有多深,受贿人的背景如何,有无老虎?如此遮遮掩掩、避而不答里面暗藏多少猫腻?事实上,主持人即使“套用”一句“你懂的”,也要比无视提问好上一万倍。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要想让这起噱头式的举报,不变成全民“竞猜”的花边新闻,就不能让举报“烂尾”。陕西方面首先做得就是拿出态度,主动联系该记者,把他要表达的听清楚、弄明白。对行贿线索要一查到底,并适时向社会公布。唯有如此才能将损失减小的最低,避免给陕西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