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午至22日凌晨,北京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特大暴雨并在局部地区引发了山洪暴发等地质灾害。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这场雨为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已致北京约190万人受灾。截至目前,在北京市境内共发现因灾死亡77人,经济损失达百亿元人民币,有2万多人因为灾害被转移。
作为一个长期缺雨少水的中国北方城市,这场61年来的最大暴雨,对它的管理者以及居住者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尽管暴雨之后的第二天,北京城市阳光普照,天蓝云白,空气清新,让前一天的灾情显得不真实,但是暴雨面前发生的许多事情还是很值得人们追问和反思。
这场暴雨反映出当前中国在应对非常境况的不足,北京市在应急预案的制定尤其是执行环节上存在着问题。据悉北京市暴雨前专门召开应对此次强降雨的专题会议,确定全市参加本次强降雨抗灾抢险人数为16万余人,应急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此次北京暴雨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说明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具体执行不力等实际问题。短信、媒体、网络等一系列传播平台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向公众发出预警,应急机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府部门内部的工作,与普通市民和有关单位之间的联系脱节,导致社会总体防范程度偏低。 这场灾情还暴露出现行法律在应急救灾方面仍存在一些空白,比如在灾害来临时对于孩子、老人这些自我防护能力较弱的群体如何提供更大的帮助,又如高速公路在遇到这种重大灾难时是否应该免费通行,再如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和宾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在灾难来临时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这些问题当前的法律规定中都没有明确条文。
往年的雨季,某些路段几乎每逢下雨都会出现轻重不等的积水问题,这对北京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这些问题似乎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或者是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场暴雨再一次反映出这个老问题。中国在城建整体规划上,与地上设施建设相比,地下设施项目方面投入明显滞后和不足,这也是导致整个城市排水能力不足,引起惨重损失的重要原因。这表明在今后新建公路和城市建设中,在排水设施建设上,已有的模式必须改变,应该借鉴一下日本的“共同沟”或者欧洲国家的“地下综合管廊”模式。
这场灾害所引发的问题有悖于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的地位以及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但令人欣慰的是,人们从中也看到了这个城市公民社会的进步和成长, 特别是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增强。在暴雨中,北京网友通过微博自发组织起爱心车队,趋车前往机场免费运送滞留旅客;一些市民抛弃了对陌生受困者的戒心,在网上公布家庭地址,欢迎他们前往避宿;有的商业机构还在网上发布消息,欢迎受困人员前往,免费提供食宿。在这场特大暴雨中,不同的人群守望相助在一起,由此所展现出来的公民精神,将成为这个城市一笔无形且无价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