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考问下的北京城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编者札记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暴雨考问下的北京城
本刊记者 张志萍 • 2012-07-27 • 来源:北京周报 2012年第31期 8月2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7月21日中午至22日凌晨,北京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特大暴雨并在局部地区引发了山洪暴发等地质灾害。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这场雨为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已致北京约190万人受灾。截至目前,在北京市境内共发现因灾死亡77人,经济损失达百亿元人民币,有2万多人因为灾害被转移。

作为一个长期缺雨少水的中国北方城市,这场61年来的最大暴雨,对它的管理者以及居住者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尽管暴雨之后的第二天,北京城市阳光普照,天蓝云白,空气清新,让前一天的灾情显得不真实,但是暴雨面前发生的许多事情还是很值得人们追问和反思。

这场暴雨反映出当前中国在应对非常境况的不足,北京市在应急预案的制定尤其是执行环节上存在着问题。据悉北京市暴雨前专门召开应对此次强降雨的专题会议,确定全市参加本次强降雨抗灾抢险人数为16万余人,应急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此次北京暴雨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说明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具体执行不力等实际问题。短信、媒体、网络等一系列传播平台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向公众发出预警,应急机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府部门内部的工作,与普通市民和有关单位之间的联系脱节,导致社会总体防范程度偏低。 这场灾情还暴露出现行法律在应急救灾方面仍存在一些空白,比如在灾害来临时对于孩子、老人这些自我防护能力较弱的群体如何提供更大的帮助,又如高速公路在遇到这种重大灾难时是否应该免费通行,再如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和宾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在灾难来临时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这些问题当前的法律规定中都没有明确条文。

往年的雨季,某些路段几乎每逢下雨都会出现轻重不等的积水问题,这对北京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这些问题似乎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或者是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场暴雨再一次反映出这个老问题。中国在城建整体规划上,与地上设施建设相比,地下设施项目方面投入明显滞后和不足,这也是导致整个城市排水能力不足,引起惨重损失的重要原因。这表明在今后新建公路和城市建设中,在排水设施建设上,已有的模式必须改变,应该借鉴一下日本的“共同沟”或者欧洲国家的“地下综合管廊”模式。

这场灾害所引发的问题有悖于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的地位以及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但令人欣慰的是,人们从中也看到了这个城市公民社会的进步和成长, 特别是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增强。在暴雨中,北京网友通过微博自发组织起爱心车队,趋车前往机场免费运送滞留旅客;一些市民抛弃了对陌生受困者的戒心,在网上公布家庭地址,欢迎他们前往避宿;有的商业机构还在网上发布消息,欢迎受困人员前往,免费提供食宿。在这场特大暴雨中,不同的人群守望相助在一起,由此所展现出来的公民精神,将成为这个城市一笔无形且无价的财富。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戴秉国国务委员接受《俄罗斯报》书面采访
资产外币化现象揭示中国货币创造或生新变局
公安部集中整治机动车涉牌涉证违法行为
商务部认定美可再生能源扶持违反WTO规定
中国路桥与老挝国防部签署谅解备忘录
美国总统敦促国会采取促经济复苏措施
俄外长强调通过对话解决叙利亚冲突
土耳其呼吁联合国在叙利亚设立安全区安置难民
中国有能力应对外部“麻烦”
正视纠结的中国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专题导航更多

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15年前的7月1日,一个全球目光汇聚的时刻,一个亿万国人感动的瞬间。分离一个半世纪后,香港终于重回祖国怀抱。时光荏苒,东方明珠栉风沐雨,始终光彩依然。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