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的天然造纸工坊。(万全 摄)
古老技术获新生
随着古法造纸得到外界关注,王兴武打破单一制作白皮纸的传统,开始研发新的品种。他首先开发出了特种彩色花草纸系列,用当地漫山遍野的各色野花在纸浆上拼出各式各样的彩色手工纸。在2000年,他的彩纸被一位香港商人看中,一次就以三元钱每张的价格签订了18万元的订单。
此后,王兴武又相继开发出用于古籍文物修复纸品以及书画系列专用纸等等。“现在我们有九大系列共100多款纸制品,主要包括书画专用纸、古籍修复用纸(主要供应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带花草颜色的工艺纸还有传统皮纸等,传统皮纸拉力非常好,银行常把它们裁成小条用来捆钞票,”王兴武说。
据王兴武介绍,贵纸是可以与宣纸相媲美的书画纸,但贵纸有它的独特之处。贵纸制作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比宣纸要粗,也长。
“墨汁在贵纸上书写的效果是自然分散的,不像宣纸那样很规则。有些书画老师非常喜欢我们的纸,中央美院一些老师,上海、广州画院、贵州画院的一些老师都在用我们的贵纸,”王兴武说。
此外,王兴武介绍说,把水泼在贵纸上,拿起来是照样可以用的,不会断。它的拉力非常强,韧性比宣纸要强得多。
由王兴武以古法造纸技术开发的另一种品质非常独特的纸被称为“迎春纸”,主要用以古籍文物修复,是以傅迎春局长之名而命名的。
据王兴武介绍,迎春纸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储存1500年不变质,因而最适合古书籍修复之用。“因为不管是造纸的原料还是工艺,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不添加化工原料,造纸用过的水可以直接用来灌溉稻田。另外,用纯手工去做这个纸,它的纤维不会受到损伤,而机械化做纸要是没有化工原料的话基本上是做不了的,”王兴武解释说。“我们能保证我们的纸PH值在7.5到8之间,达到国际标准,因而纸的保质期非常长。”
普通机械化造纸,一个流程仅需数天,而石桥的古法造纸从选料到出纸一个流程下来则需要45天。王兴武说,古法手工造纸首先选料就需要很长时间,之后要把构皮放在活水里面浸泡七天。然后用石灰裹起来,蒸煮48个小时。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温火,保持在50度到60度之间,需要两天时间。放在水里面把石灰水去掉,去掉要放在水里面泡成白色,但不用泡白粉。用活水自己浸洗变为白色的,然后才拿过来。把料子选好,把它冲烂。冲成纸浆之后,才开始抄纸。
当一些来黔东南州旅游的国外游客看到石桥村的古法造纸后,也产生了浓厚兴趣,购买这种古法造纸产品的订单也纷至沓来,从而使得古桥村的产品漂洋过海,远销海外。据王兴武介绍,目前海外的订单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澳大利亚的需求还相当可观。
2005年,石桥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桥村古法造纸被誉为造纸“活化石”,而王兴武本人也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06年,贵州省文化厅将石桥村命名为古法造纸艺术文化之乡。
呼唤投资谋发展
2008年,在王兴武的带领下,石桥村61家古法造纸户按照“自愿参与、民营民管”的原则成立了石桥黔山造纸专业合作社,走上了规模化经营之路。
目前该合作社共有员工66名,每年产量约在十万张左右。“我们现在还处在靠天吃饭的阶段,由于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缺少必要的厂房和烘干设备,即使有技术有市场,可是没有投资,产量上不去,”王兴武无奈的告诉记者。
由于作坊没有烘干设备,纸张还主要靠太阳光来烘干。一旦下雨、阴天或者冬季,纸张就没办法晾干。王兴武说,如果天气好的话,纸产量可以达到每月几万张,如果天气不好,每月连几千张都生产不了。而当前他们的产品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广受欢迎,就迎春纸一项,单国家图书馆一家每年的需要量就达一千万张。
“如果有300多万元的投资来完善设备和厂房,我们将告别这个溶洞作坊,春夏秋冬都能够进行生产,效率和产量都会大大提高,”王兴武说。他希望对这项古法造纸技术有兴趣的投资者能够和他的合作社进行合作,将这项古老技艺共同发扬光大。
目前,王兴武收了六个徒弟,以后准备把他们培养成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人。“我的梦想是用我们石桥村的古法造纸技术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纸,”王兴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