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成本电影:在大片的阴影下如何存活?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文娱- 银幕内外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小成本电影:在大片的阴影下如何存活?
本刊记者 唐元恺 • 2011-10-11 • 来源:北京周报 2011年第39期 9月29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从8月30日起,邓肯·琼斯(Duncan Jones)执导的《源代码》(Source Code)开始在中国内地上映,与许多国家和地区“雷同”,其上座率及口碑也是逐日攀升。一些中国同行还跑到影院——想看个究竟,到底是啥,让一部千万美元的小成本影片迅速赢得上亿美金票房。

事实上,近年来票房过亿(人民币)的中国国产片正日益增多。可就在9年前,张艺谋《英雄》(Hero)“出手”,从国内影院进账2.5亿元人民币(全球收入近2亿美金),这在当年绝对属于“天文数字”。如今,中国电影人似乎越来越“不差钱”了,完全可以“大把烧钱”,乃至造出“泰坦尼克”,也确实能载金揽银。当然,还是会有“撞上冰山”的,或被不满的观众“口水”所淹没。但不管怎样,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从本世纪初的每年不到10亿元终于突破百亿大关(全国城市影院达到101.72亿元)。而影市赔赚比例的所谓“二八定律”却更加凸显:80%票房被20%的“大片”(blockbuster & megapicture)拿走,中、小成本影片只能赚到20%,大多数影片充当了“炮灰”,更有近一半连这个“资格”都没有——根本无法挤进电影院与观众见面(去年中国年产故事片近530部,进入城市主流院线的260多部,虽说平均每月有20部以上的新片上映)。“进不了院线的绝大多数都是小成本电影。”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系主任何群教授说。

按照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张宏森的说法,除去各自40到50部商业电影(基本都是大制作、大产出的“大片”)和艺术片,中国每年要生产250—300部小成本及微小成本影片。而根据2009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调整国产影片分账比例的指导性意见》所表明的中国国产片票房分账比例,影院和院线分得57%(其中前者50%,后者7%),制片方分得43%,这意味着,进入院线影片的票房至少要达到投资额的2.5倍,制片方才能收回成本。

不过,倘若从全球范围、以投资额大小来界定,目前中国电影基本上还是中小投资的天下,张艺谋拿到拍《英雄》的2.4亿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3000万),也就恰恰与《源代码》的成本相当,而张艺谋等著名导演也从小成本一路走来的(其导演处女作——柏林“金熊”得主《红高粱》投资才60多万人民币),尤其是,低成本影片因其产量高、从业人员多而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和输送人才、探索创作、打开最广阔的市场等多个可能性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不少电影人和理论家看来,现阶段探讨中小制作,对于改善中国电影更具实际意义。

“尽管大片市场关注度高,便于更好操作,但相对来说制作周期较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型电影完全有生存的空间。”博纳影业集团(BONA FILM GROUP)总裁于冬认为。其公司去年投资并发行的一部中等成本喜剧片《大笑江湖》(Just Call Me Nobody)便养为一匹黑马,在争夺激烈的“贺岁档”里头个杀出重围,取得1.6亿元票房,和晚一天上映的戛纳得主陈凯歌执导的大片《赵氏孤儿》(Sacrifice)相比,虽在票房上未能完胜,但因成本不大,投资回报率较之高出许多。

在屡创票房佳绩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眼里,大片只是电影产业里边的“拳头产品”,而每个行业都有其拳头产品,“但不等于它就代替了一切。”他指出,既然做产业,自然要追求利润,所以它应该形成两个金字塔——投资和票房的金字塔,即各种投资额度与相应的回报,“这样电影公司的实力才可以真正壮大,抗风险的能力才能真正变强。”

其实,与动辄“投资上亿、明星组团、炒作爆棚”的大片相比,包括中影公司投资的一些“有想法”、有个性的“小片”,如果能与观众见着面,往往会赢得口碑,引发“围观”,获取掌声一片。问题是,影院能否有足够的眼光与耐心。总投资600万元人民币、去年10月获第23届东京电影节“影帝”的文艺片《钢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尽管又在今年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前不久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的第14届“华表”颁奖礼上斩获颇多,可在不少城市一上线(院线)便惨遭下线。北京一些影院坚持了下来,从而上映25天以后出现转机,令该片最终从“变形金刚”(Transformers:Dark of the Moon)和“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Part 2)的前后夹击下突围,场次越排越多,票房则随之显现“逆跌幅”,成就了影市的一个小奇迹。

“刚上映时,《钢的琴》每天只排2、3场,但打电话咨询的客人渐渐多了,我们便于7月底时增加到每天4—5场,一直保持至今。”8月底,王府井横店影视电影城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影片上座率也从最初的30%左右上升至70—80%,黄金时间依然可以满场,“还有观众看了两遍。”

深圳等地的一些影院也力撑该片,基本给足1个月的档期。

很多“不抱什么期待”的普通观众着实被影片“惊着”了,其中不少人在微博上异口同声:“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片。”

《钢的琴》展现了一个很有“温度”、容易引起共鸣的故事:买不起钢琴的下岗工人,为了不让想学琴的女儿被移情别恋的老婆带走,邀集其他下岗的工友哥们,用工厂废弃的钢铁土造一架钢琴,也收获另一位女性的温润体贴。不过,虽说影片描绘了小人物现实的残酷与生活的颠簸,但它以一种貌似轻松、幽默、狂欢的叙述方式,使自己更像是一部商业片,可正如一篇报道所说,某影院经理认为“这种片子排了场次也肯定没人看!”而追问之下,这位“掌门人”承认,根本没看过片子,就把它打入了冷宫。

“影院对待中小成本电影的眼光从很大程度上折射了一家影院的品牌成熟程度。”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教授曾说,几乎没有哪家成熟的超市会只卖一个牌子的洗发水,他们会用精算的方式来决定不同品牌的配比,“影院也是一样,逐利的本能应当驱使影院更多地去关注一部影片的内在品质而不是制作费的多寡。而中国的大银幕要百花齐放,最终靠的是这些中小成本电影的出品团队成长。”

当前,中国电影格局正进一步朝着开拓多样化创作、扶持和发展中小题材与中小成本的主流影片方向转变与调整。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以改善中小规模影片的创作环境,同时继续规范发行市场,以增加“小片”的放映渠道。

今年的中国电影专家奖“金鸡”(第20届,将于10月下旬举行颁奖礼),首次为“中小成本”影片设立了“最佳”奖,凡是制作成本低于800万元人民币的数字、胶片电影都可以报名参加。不过《钢的琴》根本就没有报名该奖项,而是敢跟“大片”硬碰硬,最终,虽不及投资上亿、票房近7亿元人民币的《唐山大地震》获提名多,只5项,却是本届金鸡奖唯一一部包揽最佳故事片、导演、编剧、男女主演5大最重要奖项的影片,可见行业与专业评委已给出了“态度”。

“每年250到300部的小成本及微小成本影片,如果能够进入主流院线自然很好,可如果不能,还有其它一些渠道收回投资。”张宏森副局长解释说,一是“走出去”,如进入东南亚市场;二是进入互联网络市场,如今不少网站的收购影片费用正节节攀升;三是进入电视播出市场,CCTV-6(电影频道)购买电视播放版权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四是进入音像市场。“此外,再加上一部分国内二级市场、区域性分销市场的收入等等,50%的小成本电影不会赔,甚至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而归根结底,中小影片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还需多动脑筋,看清自己的“优势”所在。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我国新航天员选拔将向港人开放
国务院楼市督查组定调从严 控房价反弹
中国不丹边界谈判28年获重要进展
下周沪深两市限售股解禁市值约213亿元
杨洁篪与马来西亚外长阿尼法举行会谈
加拿大准备援助约旦助其安置叙利亚难民
阿盟将在沙特召开叙利亚问题紧急外长会议
“可汗探索-2012”多国维和军演在蒙举行
中国取得境外参赛奥运会最好成绩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贺电 祝中国体育代表团凯旋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专题导航更多

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15年前的7月1日,一个全球目光汇聚的时刻,一个亿万国人感动的瞬间。分离一个半世纪后,香港终于重回祖国怀抱。时光荏苒,东方明珠栉风沐雨,始终光彩依然。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