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今日要闻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 2012-07-05 • 来源:共产党新闻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五、在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中不断深化,并进一步转化为全党的自觉行动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包含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概括起来,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

其一,解放思想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先导。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推动科学发展必然首先要求继续解放思想,这是十七大及之后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个重点。胡锦涛明确阐述了继续解放思想的任务和重点,指出: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12页。】“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体制上都来一个深刻转变”,“确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77页。】总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前提。揭示科学发展观中继续解放思想这一活的灵魂,对于全党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尤为重要。

其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性。十七大闭幕后不久,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谈到以人为本时讲了这样一段话:“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也容易出现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一些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没有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结果社会矛盾激化、现代化进程受阻,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值得汲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9页。】这个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提出并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性展开了全新的思路和宽广的视野。中国正在走的是一条通过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路,从客观上看,现代化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产物,在现代化进程中难以完全避免。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这个问题变得日益现实和突出。从主观上说,现代化进程中注重资本、技术等物质要素的积累和投入,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对其中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或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准备,往往会有意无意间助长“以物为本”、“以GDP为本”的倾向,使现代化进程迷失正确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实现党的根本宗旨,势必要明确回答人或劳动者及其利益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出现“为了发展丢了人民”的悖论。提出以人为本,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现实问题,反映的是我们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党的根本宗旨,体现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讲,在当今时代,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其三,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怎样理解这一重要论断?2007年底,胡锦涛在与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交流学习十七大精神的体会时,专门引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绘未来社会的一段话:“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胡锦涛认为,这“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08页。】

马克思的这段经典论述,有这样几层意思。(1)人类一切发展的基础是以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这种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2)人类是经济活动及一切发展的主体,不能让自己所从事的发展活动成为异己的盲目力量统治自己。(3)发展的形态无论简单还是复杂,人类作为主体,都应对其进行共同控制、合理调节。(4)通过这种控制和调节,以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的最小消耗,最终达到全面充分地实现人的发展潜能的目的。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两个方面精辟揭示了发展的基本规律。

实现这种发展,基础是按客观规律从事一切生产和经济活动,关键是发挥人类在这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在人类的发展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资本的自我增值冲动成为整个过程的主宰和终极目标,包括资本家和工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变成资本的附属物,人类丧失了主导发展的能力,也无从使发展自觉按规律进行。社会主义把发展的参与者变成社会化的人和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为人类共同控制这一过程创造了基本社会条件,但真正做到合理调节和共同控制仍需做出不懈努力。

我们今天发展面临的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说到底都是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而偏离或违背发展规律的结果,从而客观上使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盲目力量。这就迫切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性结合起来,完善实施“共同控制”的体制机制,从而尽可能“合理调节”发展中诸如投资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区域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等等方面的关系。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的正是这种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胡锦涛同志对此所作的深入分析和透彻阐发,是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在科学内涵不断深化的同时,按照十七大部署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使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化为全党的自觉行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从2008年9月到2010年2月,历时一年半。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胡锦涛不仅从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宽广视野,系统阐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且总结出一整套推动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相结合,使之进一步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强大力量的工作思路。他在总结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础在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根本在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动力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34-636页。】从整体上说,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全党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力推动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化为全党上下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六、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继续发展完善

党的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其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最猛烈、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些困难和挑战既考验着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推动着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发展完善。这一进程最显著的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和举措。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想本身经历了一个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十七大正式提出这一战略思想并对其基本内涵做了阐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党中央明确要求把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统一起来。在复杂经济环境下保增长的实践,推动这一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和深化。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党中央相继于2009年12月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0年2月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2010年10月举行十七届五中全会,围绕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研究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这一战略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其主要内容可简略概括为以下四点。

其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十七大在提出这一战略思想时明确把其基本内涵概括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7-18页。】这“三个转变”实际上涉及的是影响经济发展全局的三个重大结构性问题。调整优化经济增长中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总体思路。

其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必然性。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在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和增长模式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胡锦涛明确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451- 454页。】

其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涉及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总结长期实践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党中央对加快这种转变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等八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只有这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其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规划“十二五”时期发展时,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这就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975-976页。】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975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形成的,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同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中,也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丰富和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总之,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孕育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也必将在这一进程中继续发展并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

〔作者张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

   上一页   1   2   3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共党员总数达8260.2万
国务院:对腐败案件和犯罪线索要彻查到底
中国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
我国出台办法明确高温作业防暑降温措施
十多万名中国孤残儿童通过涉外收养回归家庭
意德总理承诺团结一致共克危机
瑞士政府决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
联合国机构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新标准
转型十年 中国理念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专题导航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从未间断的五千年文明进程中,所创造的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和文化基因,而且是全人类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