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
  •   图为从太平山顶俯瞰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拍摄于2003年7月9日)。    新华社记者李鹏 摄
  •   1997年7月1日零时,湾仔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与紫荆花区旗,相伴冉冉升起。这是一个庄严的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 摄
  •   图为2000年12月1日拍摄的香港会展中心附近的强积金宣传横幅。    新华社记者薛东梅 摄
  •   这是2001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出访欧洲舰艇编队在成功结束对欧洲四国的访问,顺利驶抵香港昂船洲码头进行为期3天的短期休整时,参加欢迎仪式的香港部分中学生代表登上舰艇参观并与海军战士合影留念。    新华社发
  •   图为2002年8月26日-29日,香港特区政府为1.4万名公务员举办“亚洲国际都会卓越政府”管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为了让公务员深入了解全球性竞争及香港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以协助香港成为亚洲国际都会。    新华社发
  •   图为2008年8月9日,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正式开始,参赛选手在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周磊 摄
  •   2010年4月30日,在青海玉树,香港灾后心理辅导协会义工向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
      男人四十,理应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却甘愿放弃一半工作时间,带领一批接一批的香港义工走进灾区,为千里之外无数破碎心灵而奔波。
      杜永政,香港小提琴家,拥有自己的管弦乐坊,旗下乐手逾百,业务包括代理名牌乐器、为学校等团体组织成立乐团;有人邀请他演出,一小时酬金动辄数千港元。    新华社发
  •   国际金融中心新亮点——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记
      这是2010年7月8日香港合和公路基建有限公司成功向机构投资者发行13.8亿元人民币企业债券,成为首家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香港企业。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蓬勃发展。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目标稳步迈进。    新华社记者黄本强 摄
  •   2011年度“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简称IFCD INDEX)”7月8日在上海发布。按照上年度可比口径指标与数据,经过全面统计和分析,IFCD INDEX课题组得到45个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能力的综合排名。其中排在前10位分别是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上海、巴黎、法兰克福、悉尼和阿姆斯特丹。
      这是2011年6月20日在宝马山上拍摄的中国香港夜景。    新华社记者陈铎 摄
  •   2011年8月,伏明霞(后排左)以“国际小母牛”爱心大使的身份与其丈夫、慈善机构“国际小母牛”香港分会主席梁锦松(后排右)参加小母牛贵州探访团。
      “跳水女皇”伏明霞,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三连冠的中国运动员。这位声名显赫的传奇人物,十年前嫁给时任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到香江做了“全职太太”。褪下世界冠军的光环,作为一名温柔的妻子和母亲,曾经被镁光灯追逐的她已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    新华社发
  •   这是2011年10月17日,香港金银业贸易场正式推出以人民币计价黄金现货交易产品,成为全球首个离岸人民币计价黄金现货交易市场。
      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蓬勃发展。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目标稳步迈进。    新华社记者吕小炜 摄
  •   香港机场导航员黄珊娜(左)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5月29日摄)。
      位于南中国海上空27.6万平方公里的香港飞行情报区,每天有逾千架次飞机在这片“空中走廊”起飞、降落、途经。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通过电波里的特殊语言指挥着进入该区域的空中行者,他们是飞机的眼睛,是空中的交通警察,更是这片航空区域的安全卫士。    新华社记者黄本强 摄
  •   6月2日,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李颖舒(右)和同学一起演唱歌曲《龙文》。
      1998年,香港高校本科课程开始招收内地生,开启内地高中生赴港“求学之门”。每年赴港读本科的内地学生人数,由初期只有寥寥数十人飙升至近来每年1000多人。若把研究生包括在内,至今累计已有超过6.2万名内地生在香港求学。    新华社记者陈晓伟 摄
  •   6月12日,香港天文台台长岑智明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现年49岁的岑智明2011年出任台长,成为其129年历史中最年轻的华人台长。他涉猎天气预报、辐射、航空气象等多个领域,成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激光风切变预警系统,获选为世界气象组织航空气象学委员会主席,参与并见证着香港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新华社记者吕小炜 摄
  •   6月14日,香港廉政公署首席调查主任蔡双雄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话蔡双雄总喜欢反过来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因为邪不压正嘛,他笑道。他身后,洁白的墙上,像印章一样的红色标识“廉政公署”及英文缩写ICAC十分醒目。
      57岁的蔡双雄,是香港廉政公署首席调查主任。回归15年来,香港总体一直保持着廉政之风,但他丝毫没有懈怠。直至今日,他每天上班超过12小时,周末也要加班,但为了守护人间正道,他无怨无悔。    新华社记者吕小炜 摄
  •   6月19日,行人经过香港科技园的“高锟会议中心”。
      远山云绕、街道宽阔、大厦疏落。这个坐落于沙田区吐露港畔的香港科技园,数百家高技术企业“破壳而出”,创业成功。      新华社发(何靖嘉 摄)

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也是香港青少年认识祖国、了解祖国的15个春秋。今天,祖国对很多香港青少年而言,不再只是深圳河以北那片抽象遥远、广袤无垠的大地。

15年间,一次秀丽河山的旅行、一段气势恢弘的长城、一场有关国家的知识竞赛、一座封闭贫穷的西部村庄、一段艰辛的山村义工生活、一些与内地同龄人的交流和联络、一场与中国太空人的对话,或者是几本《明朝那些事儿》,乃至一个不太愉快的记忆片段等等,都让香港青少年渐渐地对古老而崭新的祖国有了形象而真切的认识。

15年间,香港特区政府逐步推进国民教育。从十年多前推行课程改革,提出“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之学习方向,到现今举办各类到内地的交流活动,帮助香港青少年认识祖国,提升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

112年前,梁启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警句响彻九州。今日,香港的未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伟大实践,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香港的青少年责无旁贷。

2011年3月,中央公布“十二五”规划纲要,港澳部分首次单独成章。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对于香港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和详细阐述,令香港社会倍感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