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今日要闻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 2012-07-05 • 来源:共产党新闻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实践为基础推动理论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十六大以来的近十年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发展观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助于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

 

一、在抗击非典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这一进程刚开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非典疫情突然袭来并在全国蔓延,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击非典斗争,这场斗争加速了发展新思路的探索进程。

非典疫情的迅速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抗击非典斗争最紧张时刻,胡锦涛亲赴疫情严重的广东考察工作。2003年4月15日,他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汇报工作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参见《人民日报》2003年4月16日。】7月28日,他在全面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经验时,第一次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表述来概括正在探索中的“发展观”,并强调指出:“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我们党讲发展历来都有丰富的内涵,绝不仅限于“经济增长”,只是在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容易模糊二者的界限,把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在推动经济增长时往往又更注重数量、速度而忽视质量、效益。明确揭示发展概念与增长概念的异同,重申发展的丰富内涵,对科学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至关重要。这种发展概念,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破题之论。这表明,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已经呼之欲出。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重点对此作出研究部署。2003年8月底到9月初,胡锦涛在江西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在此期间,他结合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问题的思考,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这里,探索中的发展新思路被明确表述为“科学发展观”【参见《人民日报》2003年9月2日。】。这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65页。】。“以人为本”,体现着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新的发展思路把“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就使这种新的发展思路有了不同于一般发展理论的理论品质。全会还针对我国发展在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原则要求。这样一些重要概念同时而又相互联系地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出现,并非偶然。它们的提出,使十六届三中全会成为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的标志。胡锦涛在这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阐述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要求全党“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84页。】。

随后的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中的又一篇重要文献。这篇讲话围绕科学发展观阐述了四个方面的新内容。一是明确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50-851页。】。二是初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指出了其与党的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强调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参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49-850页。】三是第一次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作出了明确阐释和科学界定,使科学发展观具有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形态。四是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要求“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52页。】。5月5日,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强调,“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62页。】从此,科学发展观开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发挥日益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六大以后,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运行中再次出现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到2004年初,宏观经济环境越绷越紧,经济运行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避免国民经济再度陷入大起大落困境,4月底,中央及时作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目的是抑制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同时解决导致经济运行不稳定的深层次矛盾。胡锦涛强调,“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453页。】。他高度重视总结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经验,并结合这些新经验及时阐发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这样一些重要思想,集中体现在他2004年至2006年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可以概括为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历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能和需要提出发展方针。在我国发展基础薄弱、经济规模较小时,如何加快发展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当经过多年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样成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时,我们党及时调整指导方针,提出了又快又好发展的新要求。在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又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加强改善宏观调控的新经验,进一步提出了“扎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79页。】的新方针。随后,他在这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发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并将“又好又快”概括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参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06页。】

第二,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经过长时期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进一步发展受到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党中央深刻认识到,解决好能源资源不足的矛盾,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胡锦涛结合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经验严肃指出:“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今后面临的压力会更大、困难会更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313、455页。】他要求,“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总量平衡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68页。】,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第三,把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解决这些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胡锦涛强调,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逐步形成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69页。】。

在这一过程中,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的对策也日益明确。2004年12月3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这些问题和应对之策集中概括为“四个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推进协调发展刻不容缓、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刻不容缓。他指出,“这些问题既是经济运行中重复出现盲目投资和较大波动的根本性原因,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456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共党员总数达8260.2万
国务院:对腐败案件和犯罪线索要彻查到底
中国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
我国出台办法明确高温作业防暑降温措施
十多万名中国孤残儿童通过涉外收养回归家庭
意德总理承诺团结一致共克危机
瑞士政府决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
联合国机构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新标准
转型十年 中国理念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专题导航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从未间断的五千年文明进程中,所创造的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和文化基因,而且是全人类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