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中蓬勃发展
进入2005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党中央明确提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这时到党的十七大召开,与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相应,科学发展观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十一五”规划建议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都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065、1090页。】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与其他理论观点相比,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规律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不限于经济领域,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工作的一般方法和工作要求,而是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指导意义。
第二,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胡锦涛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指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088页。】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制定正确方针政策必须依据的最大实际。从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之初,我们党就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胡锦涛在不同时期多次对新阶段基本国情呈现出的新特征进行分析。到这时正式形成的“重要阶段性特征”的概念,表明我们党对国情变化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为这一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三,系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大量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有两个:一个是发展的协调性不够,另一个是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发展的协调性不够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集中表现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可以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真正抓住了发展协调性不强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主要表现为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破解这种制约,说到底要靠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因此也可以说,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关键环节,实际上也就真正找到了破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难题的正确途径。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两大战略举措,既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两个战略支撑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促进社会和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战略部署。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96页。】。
在我国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形成一套能够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接受、能有效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价值体系。为此,十六届六中全会在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以胡锦涛在2006年3月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这一时期,从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新实际出发,党中央还把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推广应用于处理国际事务,提出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实践,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有力地推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创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2006年8月15日,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把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599页。】。这些重要理论创新成果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容,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作好了重要的政治和理论准备。
四、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同时走向成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党的十七大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对实现这一新要求做出全面部署。以十七大报告为标志,科学发展观理论也进一步走向成熟。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理论定位更加准确。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明确作出了“五个是”【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基本理论、指导思想的继承发展关系,揭示了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长久指导作用。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这就表明,应当从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高度,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二,理论依据更加坚实。十七大报告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八个方面的精辟概括,并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页。】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一方面我国继续发展的起点高了,存在着重大战略机遇;另一方面发展的难度更大了,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但总的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对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准确认识,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理论依据。
第三,理论内涵更加明确。十七大报告精辟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12页。】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和内在逻辑,是此前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升华。十七大报告还以此为基础明确要求:“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2页。】
第四,贯彻落实的要求更加具体。十七大报告归纳阐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点根本要求,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3-14页。】十七大报告通篇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都体现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