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倒计时,节能减排的大考也不例外。相比之下,减排的形势更为乐观,全国减排工作的具体主管部门——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赵华林对本刊表示:“中国的‘十一五’减排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而节能目标能否准时完成,依然存有悬念。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竞争中,各个省区市能否完成自己的任务,关系到整个中国的节能承诺能否实现。兹事体大,“铁腕节能”已成为举国共识,谁的达标压力最大?
《中国经济周刊》深入调查多省节能工作现状,并结合各方的数据信息,排出了30省区市的节能压力排行榜。
10月9日,历时6天的“2010年联合国第四次气候变化谈判”在天津落下帷幕。这是今年年底墨西哥坎昆会议之前最后一次国际谈判。
在这场谈判中,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中国有信心在今年底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
这个目标倘若被实现,相当于过去5年间,全国节约了6亿吨标准煤,减排15亿吨二氧化碳——这是一组足以表现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诚意、决心和努力的数据。
四年之前,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中国向世界承诺,2010年末要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这个目标被以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形式层层分解到各省、区、市、县及中央大企业。
但前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只降低了15.61%,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不降反升0.09%。这意味着,要实现目标,下半年必须完成降耗4.48%的目标。
任务相当艰巨。
解振华曾公开表示,今年年底如果不能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就会失信于国际社会,给坎昆会议谈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按照联合国能源署的数据,2009年中国能源总消耗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当然,这一数据不太可信。但根据国家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4倍,日本的6倍。
压力不言而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第四届夏季达沃斯年会时表示,将不惜以降低GDP增速为代价来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中央决策层的表态足见中央践行承诺的态度已是相当坚决。见诸于行动的结果是:中国节能力度之大世界罕见。
最严格的问责令
对于那些远在基层的官员而言,国际社会政经博弈或是国际气候谈判仍显遥远。但在2010年的最后一个季度,他们已经明显地感受到了自上而下的压力。
5月5日,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各个省的省长及大央企的一把手被要求必须出席,国务院的主要领导都出席了这个会议——足见国务院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抓这项工作的力度。
正是在这个会议上,温家宝的强硬表态让与会者印象深刻:“现在距‘十一五’末只有8个月时间,已经没有回旋余地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退缩?能不能降低目标?在这里我要向大家大喊一声:不——行!”
按照中央规定,到“十一五”末,要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算总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都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
真正令地方官员紧张起来的正是这一问责制。
“十一五”国家节能目标确定之后,被分解到各个省份的同时也分解到了各大央企,根据目标分解的情况,每年对省级政府进行节能目标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实行奖惩问责制。
问责令由中央一层层往下传达,各省务必把用电量的增长控制在承诺的范围之内。
指标是经过地方政府承诺,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商的结果。“中间有一个调整的过程。从下至上,再从上至下,几个回合,国家会考虑全国不同地区情况,有的省承诺20%,有的省承诺30%等等。各省的承诺必须要有根据,承诺得太高中央也不一定会同意,因为万一你落空,全国就可能会落空。”一位主管节能环保的副省级高官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
但这不排除一些省份对自己的评估并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