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15年的第一缕曙光照耀到上海的时候,迎接她的不只有新的希望和期待。刚刚过去的那个晚上,数十万人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涌到了上海外滩,并引发了踩踏事故,造成了36个年轻生命的死亡。
惨剧发生后,上海市相关部门对伤员的救治在全力以赴进行中,对亡者的善后工作也已及时展开。但我认为,与此同时,对事故原因的调查应尽快有个结果,不能拖延,以便吸取教训,因为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中国农历新年和元宵节了,中国有新年逛庙会和元宵节观灯的习俗,是一年中人群聚集最多的时节。
从上海外滩的踩踏事故可以吸取哪些教训,是事故发生后必须认真反思的。我认为,至少应该从四方面进行“亡羊补牢”:
首先是城市管理者们应该更加重视集会安全管理预警机制,做到未雨绸缪。
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发生踩踏事故的外滩又是象征这座城市的窗口,这起事故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一个窗口,都有人群集会的活动,而且在过去也发生过一些踩踏事故。从这次跨年踩踏事故来看,过去发生的这些踩踏事故并没有被认真反思,或者反思了没有吸取教训。
包括上海在内,每个地方政府都制定有一套集会安全预警机制,用以应对包括踩踏、恐怖袭击、打架斗殴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被高度重视,而是形同虚设。如果上海外滩36个逝去的年轻生命还不能引起城市管理者们对这些预警机制的重视,那么悲剧就还有可能发生。
其次,肩负城市安全责任的警方,对公共场所的安全警戒应该进一步加强,这种警戒不仅包括对犯罪行为的警戒,更应该包括对公共场所活动意外事故的警戒,比如,一个地方人群密集出现拥挤时,警方不仅应能及时发现隐患,更该有防止隐患变为事故的能力。
上海警方披露的微博信息表明,上海外滩广场人群聚集出现拥挤状况时,警方已经通过监控系统发现了异常,并调集警力赶赴人群密集地进行疏导。但作用有限,从一些新闻片段看出,当时有警察只能用近乎于哀求的口气说“求求你们别挤了”。如果警方当时能用更有效的方式进行疏导,比如借助高音喇叭将危险告知向前拥挤的人群,惨剧也不会发生。事实证明,正是因为在事发现场有几个人高呼“后退,后退”的声音,才让后面的人群意识到了前面的危险,从而防止了更大的伤亡。
第三,城市管理者应该加强有关公共场所活动信息的透明度。庆祝、纪念、游行等公共活动是人类社会正常存在的不可缺少的活动,每个国家都有类似的大型活动,都会有大量人群聚集。公共活动信息如地址、路线、人数、交通管制情况等越透明,事故发生率就越低。
上海外滩之所以在新年前夜聚集这么多人群,是因为人们都有一个目的:来那里看跨年灯光秀。上海外滩已经举行了三次跨年灯光秀,灯光秀活动举办者、上海市政府、警方均知道跨年灯光秀活动时外滩的人群密集程度。过去三次外滩并没有发生踩踏事故,偏偏今年发生了踩踏,这并非事出偶然,而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因为今年外滩不举办跨年灯光秀了,跨年灯光秀举办地改在了距外滩不远处的外滩源。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个消息,还是和往年一样汇集到了外滩。而他们发现外滩没有灯光秀,转而赶往外滩源时,却与同样不知情的来外滩观看灯光秀的人群对撞在了一个十几级的台阶上。此时更多的警力被布置在了外滩源,等他们发现问题赶往事发地点时,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第四,大众的素质有待提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中国人爱热闹、喜欢扎堆,这本无可厚非,但中国人还有另一个特点——善于拥挤,缺乏修养,买票拥挤,上公交车拥挤,旅游景区拥挤,只要人多的地方就会看到中国人的拥挤功夫。更重要的是,一些人在公共场所不但缺少管理个人行为的能力,也缺少管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起哄、推搡行为屡见不鲜。外滩踩踏事故中,所有这些劣习无一例外都暴露无遗。
文明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公共道德准则,中国人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和公众意识,这恐怕也是消除类似踩踏事件隐患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然,国民素质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间就能提升,政府官员不能因此而减弱政府应该在事故中承担的责任。政府必须具有应对引发安全问题的能力,政府的责任意识是保证公共安全的先决条件。
踩踏事故发生后,不仅上海,全国各地政府都对人群聚集地方的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我希望这不是暂时的重视,各地政府不可能像上海市政府那样过激地采取取消公共活动的方法来保障公众集会安全,随着传统的中国新年和元宵节的到来,中国又进入了公众聚集的高峰期,拥挤是不可避免的,希望上海外滩踩踏事故能够给各地政府敲响警钟,希望类似的公共安全惨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