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康扳倒了欧盟”、“奥康胜诉欧盟提振中国企业维权信心”……,这是11月18日中国浙江省一家名为“奥康”的制鞋企业收到欧盟高等法院发来的胜诉判决书后,中国各大媒体十分抢眼的新闻标题。从这些标题以及文中内容,人们能感受到来自媒体庆祝奥康在欧盟长达6年之久的反倾销诉讼案中最终胜利的欢呼。一些媒体还试着深入探讨奥康获胜的原因,以及这一案件给其他遭遇反倾销诉讼拖累的企业所带来的启示,更有媒体甚至乐观地表示,欧盟是中国鞋业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此次胜诉为中国鞋企未来面对反倾销等国际贸易争端问题找到了相关法律依据。
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战略部副主任张莉表示,能够理解中国媒体的欢呼,美欧等国家对中国产品经常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每一次的诉讼胜利都值得欢呼。但在欢呼之后,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相关产业,是否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和产业领军能力。
奥康的胜诉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制造的皮鞋开始向欧盟各国销售,且每年销量逐步增加。1995年,部分欧洲国家相互联盟,以保护本国鞋业产业、维护价格之名,发起限制中国鞋业进入欧洲的“壁垒行动”,对中国皮鞋实行“进口配额”限制。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配额制不再适用世贸组织国家,欧盟旋即调整策略,发起对中国皮鞋反倾销立案调查。2006年10月,欧盟正式对中国产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征收期为两年。
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滔说,16.5%的反倾销税使得绝大多中国制鞋企业在欧盟市场已无利可图。当时1200多家涉案中国鞋企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情绪低落,信心“破产”,放弃了欧盟市场。只有奥康联合了温州、广州、福建等地的5家鞋企将抗辩上诉到欧盟初级法院。
2010年4月,欧盟初级法院驳回中国5家鞋企的诉讼请求,宣布中国鞋企一审败诉。其他4家鞋企感觉二审胜诉无望,宣布放弃上诉,最后只有奥康决定独自继续上诉至欧盟高等法院。
而欧盟对中国产皮鞋的反倾销税征税在2009年期满后,再次发起“落日复审”,决定将反倾销措施再延长15个月,直到2011年3月31日。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1年欧盟对中国产皮鞋反倾销税结束,中国出口欧洲的皮鞋销售额下滑20%多,直接导致近2万工人失业。
今年11月18日,奥康终于收到了欧盟高等法院的判决书。欧盟高等法院认为,欧盟初级法院在审理奥康抗辩欧盟反倾销的案件上,个别法律条款使用不当,欠缺公正,终审判定中国奥康胜诉,判决欧盟委员会赔偿奥康上诉欧盟初级法院和欧盟高等法院的诉讼费用,与奥康有贸易关系的进出口商可从欧盟有关方面退回6年来被征收的反倾销税。
奥康鞋业宣传部经理王海龙说,6年中的诉讼费用总额为300万元到400万元人民币,具体数额尚待双方后期谈判,欧盟进口商获得的具体退税数额目前还没有统计出来,需要与欧盟进口商联系。
奥康并非国内对欧盟出口量最大的鞋业企业,王振滔向媒体表示,对抗欧盟的反倾销,让奥康学习到更多的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会了如何解决国际贸易纷争,对未来奥康的国际化大有裨益。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该案件起到了示范作用,提振了中国企业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欧盟法院的判决,裁定欧委会在反倾销调查中没有给予中国企业公平待遇,起到了明辨是非的作用,同时警示欧委会在市场经济待遇的法律适用以及其他条款的适用上,要严格依法公正行使其行政权力,不能滥用自由裁量权。
产业竞争力更重要
“奥康真的‘完胜’了吗?”在看到奥康胜诉的报道后,张莉专门撰文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张莉说,其实中国企业在反倾销诉讼案中获胜早已有先例。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案件758起,中国主动起诉了共计11起案件,截至目前已有8起有了最终的裁决和结果,中方在多数案件中胜诉。
张莉说,在为奥康胜诉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反思与警觉,那就是,奥康真的胜利了吗?从事件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6年,6年来,中国鞋企所蒙受的损失、失去的市场、失去的机会、失去的企业成长壮大的时间与空间,岂是这点儿赔偿能弥补的?
在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的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重灾区,中国已经连续17年是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世界贸易预警”项目监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都在针对中国。
张莉说,产业竞争力变化是导致中国遭受贸易摩擦增多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生产配套能力较强,规模经济优势明显,中国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带动出口持续增加,这就使得中国一方面要承担起“世界制造中心”的重任,一方面又要遭受产业冲突增多而导致的贸易摩擦。“迅速发展的出口竞争优势,必然带来主要经济强国和贸易大国对中国出口的不满和限制。因此,在众多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中都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色彩。”张莉说。
张莉还表示,目前欧美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的“双反”调查亦是如此。2012年11月7日,在奥巴马宣布赢得连任之后几小时,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终裁,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实质性损害了美国相关产业,美国将对此类产品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倾销和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在此之前的9月6日,欧盟也曾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欧盟对中国发起的规模最大的一宗贸易诉讼案,年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中国七成的光伏企业都面临生存压力。究其原因,主要一点是随着中国光伏产业凭借“产业链完整、配套产业齐全、综合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等优势,逐渐占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美欧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美国光伏产品在全球的的市场份额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47%萎缩至目前的7%,在既难以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又不能在成本上与中国企业竞争的情况下,就挥起了贸易保护之剑。
张莉说,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贸易保护主义抑制和限制中国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而且,欧美等国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已由传统的关税、配额、许可限制转向了知识产权保护、汇率制度、外资企业投资环境等制度层面。“奥康和欧盟的官司事件、欧美对中国的光伏反倾销事件,都应该警醒中国,也应警醒世界,中国需要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世界需要重新制定反对贸易保护、减少贸易摩擦的新规则。”张莉说。
张莉又表示,中国的企业家应该看到,虽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制度差异带来偏见等客观因素对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产生一定阻力,但必须承认,中国出口商品在质量与科技含量上仍然一定程度地落后于发达国家。摆脱反倾销大棒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如果自身产业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即使胜了官司也不会改变什么。
奥康虽然胜诉了,但奥康的产业并没有多大改变,奥康依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鞋企业,产业竞争力并不强,今后仍可能会遇到贸易摩擦而受到致命打击。
张莉说,目前欧债危机尚未结束,美国面临财政悬崖,世界经济发展前途未卜,中国仍将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这就要求奥康等外向型企业要苦练内功,不仅要做好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等不公正待遇的准备,而且要使自己的产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