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行走深海“珠穆朗玛峰”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本刊特稿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汪品先院士:行走深海“珠穆朗玛峰”
本刊记者 唐元恺 • 2012-08-02 • 来源:北京周报 2012年第28期 7月12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汪品先院士 

“陆地上最高的山是8848多米的珠穆朗玛峰,而海底最深的沟达到11034——最高的山填不满最深的海,还差3000的空间呢……大海就是这样地深不可测!”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说,不少登山者成功地征服了珠峰,但探测深海的奥秘却极其困难。

这位成就卓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如今已76高龄,却依然在为打开海洋“问号”而不辞辛劳。“一定要从根本上去认识海洋,而只有透过几千米的水深才能看到海洋的‘真面目’,人类才能更加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在他看来,深海奥秘、海底资源与中国未来发展命运休戚相关,也关系到整个地球过去与未来的自然规律。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蓝色的星球,准确地应该叫‘水球’,其表面71%是海洋,地球最富有的部分在蓝色的世界里,而非人类活动的大陆。”汪院士指出,地球科学的三次转型都与海洋探索有关(19世纪的生物进化论、20世纪的板块活动论以及21世纪的地球系统理论),“但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对月球、火星表面来得多,这种状况必须并正在改变。”

由此,当今年4月《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上映时,汪院士在讲座中大夸该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了不起”——326,单枪匹马到达10898.43海底,成为潜至“地球最深处”第一人,虽然他所乘坐的“深海挑战者”号(Deepsea Challenger)只是探险型深潜器,与中国自主设计、集成的载人作业型深潜器“蛟龙号”在使命、难度、寿命等诸方面有着大大的不同。

汪院士自然更关注“蛟龙”这一他看作海洋科研大手笔中的得力工具。6月份,“蛟龙号”顺利完成海下7000级下潜试验,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也为历时10年的“蛟龙号”研制和海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几十年来,汪院士利用各种机会建议有关方面重视海洋科学研究、增加其投入。除了科研以外,他还一直致力于科普,以“激活”国人一度沉睡的海洋意识。而近年来海洋的无序开发与利用,又让其忧心忡忡。“目前中国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有些省份在非常盲目地填海!大家知道,很多鱼类的幼仔需要生活在浅水边,而如果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在鱼类的幼仔生存的浅水地带填海,那么将极大破坏海洋的生态,把这些区域填掉贡献给GDP,实属地方政府的短视。”

“海洋和科技密不可分,中国要发展海洋,就必须与科学技术一道发展。”汪院士说。他本人是在极其简陋艰苦的条件下开始“启航”的。此时正在“文革”(19661976),举国上下“以阶级斗争为纲”。汪品先把上海一个没有暖气的空荡的废弃车间变成实验室,没一分钱科研经费,还不时要与一台两个镜片都对不齐、很难对焦的显微镜“较劲”。此外,他鉴定从中国近海取来的微体化石样本的最重要“工具”,是一本俄文版的《古生物学大百科全书》。

 

1   2   3   4   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