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科技体制改革
本次院士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明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还特别提及“中央正在制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好的机制会促进发展,否则就会浪费人力财力,广大院士对国家科技体制应当提出自己的建议。”半导体与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研究所褚君浩院士表示,30年前,中国科技工作者主要做跟踪研究,现在要多做自主创新,引领潮流。“从人才水平、科研设备、经费投入上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但中国现行科技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阻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必须尽快进行改革。”
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夏建白院士眼里,近些年国家对科研上的投入增加很快,“可转变大小,还仰仗于进一步解决科研体制问题。”
而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与分散重复并存过去一直制约着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在采访中,许多院士认为,首先应全面认识科技创新的规律,更理性地思考现行科技体制框架的优劣,以建立一种更符合科技发展规律、更有利于人才成长、更有益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能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带来长远利益的科技体制框架;其次,更加明确科技体制中政府的作用。
不过,回顾中国科技近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科技体制改革一直是“进行时”,广大院士(学部委员)与科技工作者是积极的响应者、建言者和参与者。
今年6月11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两院院士作了一次报告,但他更愿意称之为“主要和大家谈谈心”,谈谈自己对一些重大科技问题的思考。在谈及对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时,他回顾了自己1987年对中关村的调研。
1980年,中国科学院一批科技人员在中关村组成了“北京先进技术服务部”。几年后,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逐步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7年12月,中央书记处决定,由温家宝负责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研。调研的结论是,中关村的新型科技企业使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科技人员收入普遍提高,解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更重要的是体制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中央肯定了调查组的意见,同意筹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20多年过去了,中关村已有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大批核心技术,诞生了一大批创新成果。温总理说,“在联系科技和相关调研中,我越来越感到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不仅要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更要成为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主体。”
“必须系统地对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和科技组织结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等,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温总理指出,“我们全部科技政策的着眼点,就是要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此,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
胡锦涛总书记也在本次院士大会上表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既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研究应更好地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应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需求提出问题,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这样科技成果转化自然会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院士同时强调,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忽略基础研究,更与急功近利无关,而是更加重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际,使研究成果更好地为提高生产力服务。
长期以来,科技和经济“两张皮”一直是中国“老大难”问题。而院士们就推动两者紧密集合、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等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些难题和关键点,纷纷剖析原因,提出建议。白春礼院长还表示,在科研课题的选题和方向上,要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从实际需求中提炼科技问题;在科研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协同创新,带动和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