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码头上,船舶到港卸货。(本刊记者 白石摄)
来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放眼望去,一座座高楼平地而起,一架架起重机连绵到天际。这座历史悠久的带状小岛,如今正大步朝着生态工业园和生态新城的方向迈进。
工业和环境,中国的答案
工业化,城市化,资源枯竭,消费…… 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不断被撞击着。为了应对生态挑战,中国在2002年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德国和日本是最先倡导循环经济的国家。中国人一度觉得德国的生态工业园是实现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良方。而对于日本,其借鉴更多的则是在立法方面。不过,在采取原则的时候,中国一向充满抱负,并且审时度势。
工业生态学遵循“3R原则”,即Réduction, Réutilisation et Recyclage(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注意资源、能源消耗的减量化,资源能源的再利用,以及利用后的再循环。生态系统无废料:一种有机体所排放的废物可以被另外一种有机体作为养料加以利用,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不断地循环再生。同样的原理适用于工业和工厂,通过废料的相互再利用即可实现。但这需要有设施能让废料进行便利的交换,于是生态工业园成为了最佳方案。
2005年10月,曹妃甸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次年3月,又被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2008年1月,《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准。
2006,生态城破土动工
“想当初,只有一座灯塔”,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政工部部长王玉军回忆说:“2006年来到曹妃甸之后,我们修建了这里的第一条公路,然后建了一个港口,一些泊位和其它的道路。当时曹妃甸港的卸货能力只有1100万吨,而2008年的时候则达到了3100万吨。今天,约有8万人工作在园区里,包括建筑工人。”
“在2005年底之前,这里没有食堂,没有电视,只有一望无际的工地,条件十分艰苦。后来,基础设施修建起来,生活也变好了,没事还能踢踢足球、唱唱卡拉OK作为调剂”,王玉军说。他家住在唐山,离曹妃甸有80公里远。
慢慢的,邮件,银行…… 所有的基础服务几乎一应俱全。随着医院,学校和商务中心的即将落成,一座生态新城崛地而起,未来并将迎来一百万居民人口。
王玉军介绍说,他所在的曹妃甸实业港务公司招聘了很多大学生到技术岗位工作。这些年轻人对工业园区的潜力十分看好,他们每天准时到岗,努力工作,不负七万元的年薪。
北京奥运,生态工业园的拐点
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建设“绿色北京”的理念十分清晰。为了让首都不再有吞云吐雾的大烟囱,首都钢铁厂移步曹妃甸,落户生态工业园。“这不是简单的搬迁,因为落后的工艺都被淘汰了”,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宣传处副处长马晓说。
“面朝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地理优势降低了曹妃甸的物流成本,这无论对贸易还是环境来说都是件好事。钢铁公司每年每均人将产钢1400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