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集团副总裁廉玉波表示,比亚迪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开发、配套体系,具备了大批量生产电动汽车的条件。在e6之前,比亚迪已经上市了一款名为F3DM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除了比亚迪,中国有30多家电动汽车生产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地方政府是这些产品的主要买家,被试运行在试点城市市内公共交通领域。从2003年起,北京、天津、武汉、杭州、深圳等7个城市先后开展了新能源汽车小规模示范运行考核。
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北京市集中投入了595辆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纯电动及燃料电池汽车,累计运行370多万公里,运送乘客440多万人次,实现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行。
汽车企业对将电动汽车作为未来主流竞争型产品给予了战略上的高度重视,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奇瑞、比亚迪等都已制定了电动汽车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规划。
工信部的资料显示,中国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也已经全面跟进,生产配套能力显著增强。比亚迪、力神、比克、万向等动力电池企业投入数十亿资金加快产业化建设,上海电驱动、大郡、湘潭电机、南车时代等电机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积极完善产业链建设。在未来两三年内,预计将形成能够满足100万辆电动汽车的配套产能。
中国推动电动汽车走向市场的运作也在按计划进行。2010年6月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决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可达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为6万元。2010年7月,工信部、财政部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20个增至25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政策扶持阶段。中国政府希望电动汽车销售能由初期的公共服务领域扩大到私人领域。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25个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1万辆,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1000辆。
目前中国有180多款各类新能源汽车进入工信部的产品公告。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强调,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的关键十年。“中国在燃油车领域,大概只能追赶先进技术,很难有新的突破。在电动车领域则不然,中国的电动车技术不比国外落后,而且已经率先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他说。
王志轩介绍,12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及充电装置、储能技术展览会将在海南举办,展会将集中展示中国及一些国际企业在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充换电装置、储能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产品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