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
  •   这是孙怀忠外出归来,屋内是他制作的北京“毛猴”手工艺品(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   这是孙怀忠在租住的小屋内展示他精心制作的北京“毛猴”手工艺品(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 这是孙怀忠在制作“毛猴”(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   这是孙怀忠在租住的小屋内制作北京“毛猴”手工艺品(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   这是孙怀忠在给他制作的北京“毛猴”手工艺品进行最后的修饰(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   这是孙怀忠准备出门,他租住在北京潘家园附近的平房内(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   这是孙怀忠在租住的小屋内整理他制作的北京“毛猴”手工艺品(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   这是孙怀忠在制作毛猴的间隙在租住的小屋外短暂休息。虽然有着种种困难,但他无怨无悔(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   这是孙怀忠在圆明园公园里的摊位上向顾客介绍他制作的北京“毛猴”手工艺品(4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   这是孙怀忠在圆明园公园内自家的摊位上向两名顾客介绍北京“毛猴”的起源(4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   这是孙怀忠(右)在租住的小屋内制作“毛猴”,他的老伴路新爱则在煮面条作为早餐(4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   这是孙怀忠(右一)和老伴路新爱(右二)去圆明园的地铁上。孙怀忠说,他们每天来回在路上要耗费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4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   这是孙怀忠(右)在圆明园公园里的花树旁短暂休憩。对于未来,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将北京“毛猴”技艺发展、传承下去(4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 摄

 孙怀忠,河南新乡人,今年55岁,下岗工人。他10年前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北漂”,打过临工,守过大门,卖过保险,住过地下室……有一次他很偶然地在电视上看到北京“毛猴”手艺即将失传的消息后,看着那些做工精细、栩栩如生的小猴子心生感动,突然有了制作“毛猴”的想法。他原来有点制作手工艺品的基础,再加上遍访名师,苦心钻研,他掌心的毛猴慢慢地“鲜活、生动”起来。从最初的模仿到后来的超越,如今他已成为这门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的新传承人。他制作的毛猴不仅融入了更多的布景和道具,也在题材的创意中为毛猴艺术赋予了现代文化元素,并在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拿到了一个银奖。

 北京毛猴又名“中国蝉蜕”,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源自清代道光年间。是取蝉蜕的头做“毛猴”的头,取玉兰花越冬的花骨朵儿即辛荑做“猴”身,用蝉蜕的爪子做毛猴的手和四肢。通过毛猴的各种肢体语言模拟人的动作和生活场景,反映市井生活。北京毛猴的制作技艺现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由于后继无人,目前这种民间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孙怀忠现在和老伴住在北京潘家园附近租的一间平房内,这间10平米左右的房间是他的工作室、卧室兼厨房。每天早上7点他要和老伴一起出门,坐公交车、换地铁,然后到圆明园公园里的一个固定摊位进行售卖。孙怀忠表示,每个月要出3000元的摊位费,靠毛猴挣不了多少钱,生活比较拮据。有时还会被老伴埋怨,说他是自己找罪受,不如回河南老家。但他无怨无悔。孙怀忠说,我把自己定位于一名民间“草根艺人”,我喜欢毛猴,我做它不是为了挣钱,能让我维持成本继续做下去就行了。我的目的是为了展示这项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毛猴、喜欢毛猴,尤其是希望年轻人能够了解和学习毛猴制作技艺,能够让这门手艺和背后蕴藏的传统民俗文化保留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