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实行股权激励
邵宁说,国资委会逐步扩大分红权激励的试点范围,在分红权激励试点的基础上,待条件成熟后,再适时探索研究在央企实施股权激励。
邵宁介绍,之所以先开展分红权激励试点,是因为央企情况复杂,基础也不一样,企业是否愿意打破原有管理模式,建立新的分配机制,需要下很大决心。另外,各界对实施股权激励的意见还不统一,因为现阶段在非上市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涉及国有股权转让定价、股权分配等敏感问题,以及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产权归属问题、激励对象固化后带来的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由于之前做过的股权激励效果有争议,因此我们退而研究考虑分红权激励。”邵宁说。
邵宁介绍说,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对于分红权激励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分红权激励是一种利益分享制,与岗位挂钩,可以把激励对象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实现有效激励,开展分红权激励的积极性也很高。
国资委曾于2006年提出过股权激励,但在2008年又叫停了。北京和君咨询股权激励研究中心咨询师路明分析说,叫停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形势,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很多做了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因为股价下跌,没有了实施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定价机制的非市场化,在经济形势和企业效益都不好的情况下还出现了国企高管高年薪的情况,社会舆论压力大。
路明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央企股权激励改革,他表示:“先分红权激励,后股权激励,央企做分红权激励是对股权激励的一个试点,此次分红权激励可以理解为一个信号,央企已经有所动作。分红权激励如果能成功开展,对股权激励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继续加大央企整合
中央企业正进行两方面的大改革,包括分红权激励在内的内部机制改革和做强做优为目的的企业重组改革。邵宁说,中央企业“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国资委资料介绍,分红权激励试点的同时,数量服从质量的央企重组新思路也越来越明晰。一些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发展前景不好的企业必须并进有实力的大集团,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行业排头兵企业集中。
邵宁指出,根据当前企业实际,应当探索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在央企之间开展重组整合。比如央企间可采取收购、资产(股权)置换、相互持股甚至产权无偿划转等方式重组。
邵宁7月19日在央企内部资源整合经验交流与培训会上表示,并购重组是央企做强做优应当具备的基本功,而资源整合能力是央企做强做优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央企不仅要会做并购重组,还要会整合资源。
邵宁说,央企要做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推进业务结构调整与优化,剥离非主业和非战略性业务。
“前几年央企做的非主业剥离,主要是清理无效低效投资,但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角度来看,更为重要的是将非主业、非战略性业务剥离出去。”邵宁说,“即使是盈利的业务,如果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也要坚决退出。”
邵宁说,处理央企非主业资产的一个最重要的办法,是推进央企之间的重组整合。由于央企业务领域宽广,一个央企的非主业资产符合另一个央企的主业发展需要,或者一个央企的非优势业务是另一个央企具有竞争优势的,国资委鼓励这样的央企之间开展重组整合。
国资委数据显示,2006-2010年,央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10万亿元,并购重组各类企业达2200多家,截至目前,已经有40多家央企实现了主业资产整体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