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
  •   6月18日,索次(左)和次旺在拉萨东郊的一处排练室对着镜子练习摆造型。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7月15日,索次在大昭寺前的经幡柱下祈祷。当天是一个佛教节日。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7月15日,索次和他的女友普珍在大昭寺附近为朋友请了一幅唐卡。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7月15日,索次家的照片墙贴满与街舞相关的照片。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7月15日,索次在iPad上利用混音软件制作街舞音乐。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7月15日,索次和女友普珍(右)、堂妹丹增敏吉走在拉萨繁华的商业街上。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8月5日,索次(右)和老搭档丹增晋美在第三届“DANCERS COME BACK”慈善街舞大赛的彩排前握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8月5日,索次在彩排现场的身影。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8月5日,索次身着舞藏王朝的队服,手拿步话机在第三届“DANCERS COME BACK”慈善街舞大赛的彩排现场指挥。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8月5日,索次(右)和次旺在第三届“DANCERS COME BACK”慈善街舞大赛的彩排现场观看其他舞队排练。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8月6日,调音师在调音室里为大赛做最后的准备。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8月6日,街舞大赛成功举行,雪域热力队在充满设计感的舞台上表演。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8月6日,街舞大赛结束,索次(中)和舞藏王朝的队友们露出喜悦的笑容。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8月6日,丹增晋美(中)领衔“舞藏王朝”在街舞大赛上作为嘉宾表演。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大昭寺前熙来攘往的转经路上,一个身着黑T恤、牛仔裤、白板鞋的年轻人在五彩的经幡柱下虔诚祈祷。他的身影在满目身着藏袍、手持转经筒的人群中格外显眼,他就是索朗次旦。

 27岁的索次和大多数拉萨的藏族孩子一样,从小在内地读书。这样的经历让他更多地接触到外来文化,从中学起就开始迷恋嘻哈音乐和街舞。藏族天赋的音乐、舞蹈才华让他很快成了街舞高手。2003年7月,他和好友丹增晋美等一起组建了舞团,也就是后来在整个藏区都声名显赫的“舞藏王朝”。索次任团长,丹增任副团长。这是西藏自治区首支街舞团体,队伍成员均为藏族。此后舞团参赛无数,在2006年更是一举夺得动感地带全国街舞大赛总决赛亚军。

 除了参赛、表演,索次和他的伙伴们还在拉萨开展街舞培训班,让那些在拉萨幽深小巷里默默练舞的孩子们有了一起学习、切磋的机会。起初,孩子们的家长曾经担心穿着前卫、过于个性的孩子们“不务正业”,可慢慢地他们高高兴兴地陪孩子来学舞,因为他们看到孩子们泡网吧、迷电游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身体越来越棒,更愿意和他人交流、越来越有团队精神。这让索次更有信心去推广自己热爱的街舞。

 毕业之后,索次和大多数从小出去读书的藏族孩子一样选择回到更有吸引力的家乡。他一边经营着土特产贸易的小生意,一边继续他的街舞梦想。2008年,“舞藏王朝”开设了西藏首家正规街舞培训班;2009年开始,索次和他的伙伴们创办了一系列西藏本土的街舞大赛,这其中包括已经成功举办三届的西藏最大规模的街舞比赛“DANCERS COME BACK”大型慈善舞会。舞会的所有编排、音效、灯光、舞美等等全部由索次和他的伙伴们合作完成。没有任何组织演出经验的孩子们都是慢慢摸索、自学成才,为观众奉献专业水平的视听盛宴。索次说舞会从来不愁门票销路,热爱街舞的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共赴盛会,令人高兴的是不少家长也陪同孩子欣然前往。慈善舞会的门票收入全部用于公益事业,没有赞助。索次他们都是自费做演出,面对捉襟见肘的经费问题,索次说即使没钱也要把每年比赛搞下去,必须坚持,即使很老了也要做下去。

 曾经有人问过在西藏这片雪域高原上推广外来的嘻哈文化,这算不算是文化入侵。索次说嘻哈文化之所以在这里流行,说明它有自己的魅力和传播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的年轻人会忘掉或抛弃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民族的东西是在每个年轻人身上固有的,血液中流淌的。正如索次所说,他会在佛教节日的时候到大昭寺转经、为众生祈福;他会在朋友生病时为他请上一幅唐卡;他会在街舞大赛的舞台上用巨幅的藏戏脸谱装饰;他为大赛设计的标志会有圣洁的佛塔;他会在自己舞团表演的编排上使用藏服、藏族音乐、藏族舞蹈的动作……索次说,作为一个藏族人,藏民族文化最不能丢掉。他认为,把街舞这一外来的新鲜事物与西藏本地的传统舞蹈、音乐等文化元素相结合,是对街舞的创新和发展,也是西藏街舞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