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天披露的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环比涨幅为1.0%;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6%,环比上涨0.9%。
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4.9%。其中,城市上涨4.8%,农村上涨5.2%;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2.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6%。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负责人员表示,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受节日和低温冰冻天气影响,环比价格涨幅为1.0%,是继2010年2月春节期间上涨1.2%、11月上涨1.1%后,环比价格涨幅第三高的月份。
上述人士还表示,CPI同比价格涨幅为4.9%,略高于去年12月水平,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六涨二降,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3%,居住价格上涨6.8%。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保良表示,CPI4.9%的同比涨幅低于市场预期,此前市场分析普遍认为大概在5.3%左右,从环比涨幅来看,由于考虑到春节因素,1%的环比涨幅在历史上并不是非常高,因为春节前后一星期一般来讲物价会上扬。
此次CPI权重调整中将居住价格提高了4.2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下调了2.21个百分点。即便在调整之后,我国CPI权重中居住价格所占比例仍在20%以内,但据了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居住类权重所占比重均在四成左右。
1 新算法是否人为调整CPI?
统计权重调整未拉低CPI
从1月起,我国CPI开始使用新的统计方案,调整后的CPI权重将居住价格提高了4.2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所占权重下调了2.21个百分点。
在CPI居高不下时调整计算方法被媒体和专家认为是“人为调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观经济处处长王军认为,一月份的CPI数据被“控制”了一下,按照原来的统计方案,1月份的CPI仍将在5%以上,甚至能达到5.3%。
对此,国家统计局在官网上回应,已对2010年旧权重和2011年新权重进行了测算,CPI权重调整导致数据被拉低0.3%的说法不准确。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负责人员表示,CPI权数构成的调整自然会影响到价格总指数的计算,但影响的方向和影响程度的大小,既取决于权数构成的调整力度,也受到分类价格指数高低的影响。
据上述人士介绍,该局已对权数构成调整对数据的影响进行了测算。利用2010年的旧权数构成和2011年按新权数计算出来的八大类别价格指数对1月份总指数影响的测算结果是:同比涨幅为4.918%,比用新权数计算的同比涨幅4.942%降低了0.024个百分点;环比涨幅为1.070%,比用新权数计算的环比涨幅1.021%提高了0.049个百分点。本报记者 张静 胡红伟
2 物价上涨趋势会否持续?
短期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
“1月份的物价涨幅是相对较高的,虽有节日因素,但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对物价问题和通胀压力应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
“当前通胀压力仍在加大。”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保良认为,发达国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通胀预期上涨,国内工资成本升高,夏粮主产区遭受严重旱情,货币供应量仍然较大,加大了通胀风险。
“抑制价格上涨的措施成效仍待发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增加农业特别是粮食供给的措施,需要6到8个月才能见效;另外,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也需要一个过程。“导致价格上涨的核心因素,农产品价格、流动性、输入型通胀都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短期内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据新华社电
3 央行会否继续上调利率?
央行加息面临两难境地
经济学家认为,央行加息抉择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应对物价上涨风险,央行亟须通过上调利率的方式,使银行存款负利率转负为正;另一方面,持续加息又会带来热钱涌入、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楼市风险等。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就当前形势来看,加息是个两难选择。
“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下一步央行会在加息通道上继续前行,如此一来中美利差将会进一步扩大。”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认为,利差虽不是热钱压境的主要推动力,但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资产溢价预期的影响下,加息无疑会带来热钱进一步流入。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复苏仍不牢靠,持续加息会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对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将会造成不利影响。
“在平衡控制物价上涨和经济平稳增长矛盾中,非对称加息或是可运用的方式。”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认为,通过大幅上调存款利率、小幅上调贷款利率,一方面可缓解负利率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企业借贷压力,不至造成因大幅加息而让企业陷入经营不畅的后果。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