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0日电(记者刘欢 王建华)中国经济在“十一五”(2006年至2010年)规划“收官之年”和21世纪以来“最复杂之年”实现了令人羡慕的强劲和趋向协调的增长,它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数据称,初步测算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以人民币计算,五年间中国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率高达两位数。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和2010年的中国经济分别增长了9.2%和10.3%,速度引领全球主要经济体。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们表示,预计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推动下,2011年的中国经济运行仍将保持良好态势,全年增速将达8%或9%以上。
“中国经济正在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回升向好阶段向稳定增长阶段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说。
他指出,在全球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的情况下,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
2010年,最终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7.3%,拉动增长3.9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的贡献率达54.8%,拉动增长5.6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达7.9%,拉动增长0.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协调性正在增强。最终消费加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达92%,投资、消费对经济的推动更加平衡。
更加重要的是,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达16.6%,增速比2009年加快了8.9个百分点。
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发展协调性也正在增强,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继续提高,中西部经济增长的速度继续加快,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继续呈缩小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2010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但考虑到2009年净出口的贡献率为负这一特殊情况,总体来讲,消费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保持着稳定状态。
“相比国际金融危机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趋向协调、均衡。”张晓晶说。
他同时表示,下一步,中国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使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条件。
展望今年经济前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日表示,2011年是机遇之年、希望之年,主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格局没有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推动仍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去年底以来,中国调控物价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尽管如此,国内外通胀因素累积,仍让2011年的物价走势牵动各方神经。
若干发达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两年来累积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较多;2010年对2011年带来的翘尾因素有2.6个百分点左右;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成本上升……这些因素都将使得2011年物价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根据已经公布的信息,在全国31个省份关于制定未来五年规划的方案中,有9个省份提出了GDP总量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其中一些省份甚至还提出人均GDP也实现五年翻一番的目标。
“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率,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容易放大通胀因素,不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
2010年中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95万亿元,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的新增信贷目标。截至2010年12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高达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幅超过预期目标2.7个百分点。
左小蕾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成绩亮眼,但是不能忽视背后的代价。今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应该大幅降低,同时,还要调整信贷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只有打出‘组合拳’、多管齐下,才能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她说。
中国已经决定2011年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已经七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实时调整有利于控制货币的流通量和流动性,为控制物价上涨创造了良好条件。
马建堂表示,2011年必将是一个转变和变革之年,中国经济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势头,肯定也会在控制物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深化改革上取得明显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