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根据权威部门对8个热点城市住房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情况检查结果来看,近半年来二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占比呈明显回落态势。
为了抑制投机性购房,北京率先发出“限购令”。据北京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介绍,出台限购新政以来,北京市二套以上购房比重持续回落,非本地户籍购房比重回落至40%以内,下调4.3个百分点。
住房供应总体有所改善。2010年,全国城市住房供地计划近270万亩,实际供应比2009年增加约80%;根据权威部门对90个重点城市的监测,1到11月,新建商品住房上市面积达3.5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2%。
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2010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创历年之最,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开工136万户,基本竣工108万户;均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说:“如果没有调控,2010年房价涨幅绝不是现在这样的水平。”
二问:房价为何仍在高位波动?
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一些地方高价地再度出现,部分未实施限购的区域中心城市住房成交出现量价齐升的势头,限购城市周边地区房价出现较快上涨,部分热点城市房价再现上涨苗头。
人们不禁要问,经过如此大力度的调控,为何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房价为何居高不下?权威人士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房地产市场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诸多外部因素影响。
——房地产市场自身问题积重难返。供求失衡、投资比例过高、违法违规交易、炒地炒房、住房保障滞后、房地产税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是多年来积累所致。秦虹说:“这些多年积累的问题,不可能在政策出台短短几个月就得以解决。”
——过分依靠房地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增收。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70.4%。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说:“城市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有增无减,利益分配不合理,社会矛盾突出,土地出让制度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多年累积形成的流动性压力和民间投资选择较少。近年来所累积形成的流动性压力不容忽视,2009年我国新增信贷规模近10万亿元,相当于过去三四年的增量。再加上民间投资出路少,通胀压力之下,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领域。与此同时,居民存款陷入负利率困局,刺激财富进入楼市等资产市场。
——境外热钱流入也加大了房价上涨压力。自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中国面临输入性通胀和热钱流入压力不断加大。瞄准赚取人民币升值、房价上涨等超值收益,境外资本跃跃欲试。
还应当看到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住房改善需求显著增加,加剧了城镇住房的供需缺口,带来了住房价格上涨的压力。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高房价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在住房领域的反映:长期存在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大量人口向东部地区和大城市集中,造成这些地区住房压力过大;现行的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称,成为引发“以地生财”问题的重要原因;腐败现象在房地产领域仍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执行力弱化;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着影响。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房地产问题是深刻的体制问题,需要着眼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综合考虑。”
三问:遏制高房价将有何新举措?
岁尾年初,高层频频释放出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的决心。来自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会议也传递出强烈的信号:“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一系列新举措应运而生:土地招拍挂制度将得到完善。国土资源部表示,2011年要推动土地供应由“价高者得”的单一目标向完善市场、保障民生等多目标管理转变。
实践表明,采用“综合评标”等办法有助于降低地价。来自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5月份以来,北京出让的43宗居住用地中,有37宗采用了综合评标。4月以来平均楼面价由每平方米13976元降至5658元每平方米,土地成交溢价率由119%降至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