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指出,中国货币存量已是全球第一,且M2(广义货币(M2)=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储蓄存款)的增速达到19%,与GDP的比重达到200%,创世界纪录。如此多的货币存量,势必会带来潜在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导致资产泡沫、流动性过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强调,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货币过量发行的结果,“刺激政策确实很快取得积极成效,但若剂量偏重也会有不利影响”。
在国内流动性已然过剩的状况下,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也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冲击,使通胀压力加大。
11月4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决定到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美联储宣布“二次宽松”有其紧迫性。今年三季度,美国GDP从年初3.7%的同比增速回落至1.7%,官方公布的失业率继续在9.5%的高位徘徊。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美国希望通过货币的量化宽松政策,向实体经济继续注入流动性。
但在美国人一片雀跃之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新兴经济体却不得不面临更为复杂艰难的流动性泛滥和高通胀挑战。
盛来运表示,国外新一轮的宽松货币政策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将进一步推高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加大我国通胀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批评说:“美国制定经济政策要顾及自己,也要顾及他国,要在维护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制定货币政策。”
多管齐下应对通胀
压力下,央行及其他相关部门相继出手。
10月20日,央行意外宣布加息,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一行为预示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终于踏上收紧归途。11月10日晚,央行再次宣布,上调存款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在一个月内接连采取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组合拳,表明央行对当前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的担忧。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符合市场预期。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而宏观经济趋稳态势巩固,央行有必要通过回笼流动性来抑制信贷和控制通胀。”国信证券分析师李怀定说。
财经评论家叶檀认为,到目前为止,央行已经动用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以及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减少货币流动性,但纵虎容易收虎难,尤其在全球量化宽松成灾、觊觎人民币资产的热钱虎视眈眈的背景下尤其艰难。在内外双重压力下,估计人民币加息、升值等手段还将轮番上阵。
除了宏观政策的调整,发改委也在供给和流通环节采取措施。
11月初,国家发改委开会对扩大国家大宗商品储备的种类和产品进行商讨,以备更大规模物价上涨来临时,政府采取抛储等手段来平抑价格。
据了解,发改委应对通胀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三种:首先将加大对主要产品价格的检查,严厉打击市场炒作行为;其次通过抛储手段增加供给,平抑物价;最后,不排除对个别极端商品采取更为严格的价格管制。据了解,未来一段时间,白糖、食用油、生猪、杂粮等农产品都会纳入国家收储的范围之内。
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明确表示,“价格虽然上涨了,但是我国重要物资储备充分,多年来国家也积累了丰富调控物价的经验,防止通货膨胀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保障。”
除了发改委,商务部也在紧急戒备。商务部官员表示,“商务部现在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进行农超对接。再一个就是地区之间的调配,有时候供应量不够只是区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