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早上,还不到8点,和平里美廉美超市的门口已经排满了人。8点半大门一开,人们蜂拥抢到生鲜区的羊肉片柜台前。几分钟之后,预先备好的羊肉片就被一抢而空。
两台切肉机还在一旁吱吱地运转,每切出一盘,就会被顾客迅速抢走。供不应求使得柜台前等待的人越聚越多。
原来,这家超市的羊肉片正在特价促销,每公斤价格是17元。一个正在排队的女士说,“这肉片质量并不好,但它便宜啊!那边好的羊肉片要23元一公斤,快吃不起了!”
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涨价在2010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连续数月以来,除了肉类,棉花、石油、大豆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都保持着增长态势。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今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大大高于市场预期的4%,比9月份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创下25个月以来的新高。
虽然统计局立即高调否认全面通胀已经到来,但此数据距公认的5%恶性通胀已经咫尺之遥。
失控的价格
本轮通胀的苗头最早出现在今年4月初,当时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从2009年底的负增长率悄无声息爬到4月份的2.8%。大宗商品价格也蠢蠢欲动,有色、大豆、橡胶、钢材等价格都在短期内出现过猛涨。
进入7月,大宗产品价格开始年内第二次发力。以绿豆、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突破年内最高纪录,当时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6个城市中近7成食用农产品在涨价。
从7月到9月,CPI开始缓慢攀升。
国庆节以后,价格突然失控,从现货到期货,从批发到零售,商品价格全线飘红。
对于接下来的物价走势,市场普遍认为CPI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维持高位。
银河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张新法认为,物价上涨会出现“惯性”,即物价进入上升通道后会惯性上涨。他预测,明年个别月份的物价可能会突破5%的高点,而全年CPI可能会在4%以上。
社科院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根据最乐观的预计,起码在两年时间内,中国的物价指数再次回到3.0%之内基本无望。在国内的负利率和流动性过剩影响下,保值的压力将使得游资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炒作潮。”他认为,明年上半年将成为物价上涨集中爆发期,季节性因素再加上货币流动的滞后效应,严重通胀的凸显期将在明年下半年。
担忧不仅仅来自市场,政府也频频吹风。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表示:“目前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加大,宏观调控的压力也在加大,实现全年价格调控目标必须付出更大努力。”
11月9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透露,“估计今年的CPI要比3%稍微高出一点”。这是有关部门首次松口全年CPI可能破“三”,此前,统计局、发改委的官员多次表示全年CPI低于3%可控。
流动性过剩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认为,本轮通胀的幕后推手多元且变量很多,流动性过剩、成本上升和需求拉动都是推动此轮通胀的重要原因。
其中,由本币超发和热钱流入引起的流动性过剩为众多学者所诟病。
有学者指出,此次通胀原因之一是金融危机以来实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中国央行最近两年大幅超发的货币直接推动了物价上行。
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仅为26.866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