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与伊利在“恶性营销”上的交锋仍在继续。蒙牛集团前天在官方网站上发表蒙牛集团关于“安勇事件”及诽谤与被诽谤的声明,抛出了针对伊利的所谓“未晚事件”,试图开辟新的舆论战场。
10月25日,记者向蒙牛集团相关人士询问“未晚事件”细节。该相关人士表示,公司手中掌握有“未晚事件”签署的合同,上面盖有伊利公司的公章。目前,伊利方面对“未晚事件”没有任何公开声明。京华时报昨天一篇报道称,“伊利方面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此事不知情”。这位蒙牛集团相关人士还表示,圣元奶粉的“性早熟”事件,也是这次“诽谤门”事件中伊利的策略——在蒙牛乳品销售中,奶粉只占很少比例,而伊利则有很大一块销售额来自于奶粉,因此蒙牛因为商业利益驱动诽谤圣元的说法不成立。
乳制品业内人士表示,蒙牛“诽谤门”事件的影响面不仅仅是两家企业,而是整个中国乳业。最大的后果就是,消费者对这两个品牌产品的信任没有了,继而对中国本土产品的信任度也急剧下降。回想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因为奶粉的安全问题所产生的诚信危机,使一个民族品牌在一夜间轰然倒台。这一次,两家知名乳品企业在网络上的“口水战”,让蒙牛、伊利两大公司的品牌形象大大受损,不少消费者对其旗下产品不再信任。专家还表示,任何一个企业都会经历发展的起步阶段、饱和竞争阶段和成熟阶段,因此“竞争压力大”并不能成为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借口,企业更不能突破道德底线来进行恶性营销。短视的恶性竞争,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更无助于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25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近期将会专门针对此次事件召开一个行业自律的会议。